content

關注中國空巢老人現象:他們常常淪為犧牲品

 2006-08-19 13:2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的老年人口狀況構成了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國情之一,無論是現實和理論研究均已經表明,本世紀初我國進入了老齡化加速階段。身體羸弱、無人照料、內心孤獨……眾多「空巢老人」,隨時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發生意外,「空巢老人」的現象,向社會敲響了警鐘。


「空巢」問題,是當下青年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轉型期中國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那麼,我們如何應對呢?

2006年5月20日下午,湖南嶽陽市發生一幕慘劇:一位50多歲的婦女生病動完手術,因家中無人照顧,由兒子送到福利中心寄養;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兒女又不在身邊,最終選擇跳樓自殺的方式來宣泄內心的孤寂與絕望。

老人的死,以極端的方式折射出「空巢老人」的生活問題。所謂「空巢老人」,指的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其中包括無子女的老人和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現象,在全國各地均以不同程度存在著。

住在南京市郊的劉大媽喪偶多年,因為兒女都已成家,70歲的劉大媽獨居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老人家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逢年過節,因為只有這時,孩子們才會回來和她團聚。一過完節,子女們又忙著各自的生活去了。大部分時間,老人只能一個人過,買菜做飯是最為難的事情,老人經常一天做一頓飯,中午吃一點兒,吃剩的菜放在冰箱裡,晚飯時加熱後繼續吃,長年累月,老人落下了胃病,吃飯和吃藥一樣令她難受。

平日裡無事可做,她經常是看一天的電視;雖然衣食無憂,但老人卻感覺快樂不起來,每週末鐘點工都來幫忙打掃房間,幹完了活兒,老人捨不得讓鐘點工離開。 「平日裡陪我聊天的人太少了。」老人說。身體羸弱、無人照料、內心孤獨……眾多「空巢老人」,隨時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發生意外。「空巢老人」現象,向社會敲響了警鐘。

在家庭生命週期理論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週期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這一階段往往意味著人生步入一個「失去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漸衰退,他們將逐漸失去充沛的體力和精神;退休之後,老人們失去了充實的工作狀態,生活突然沒了重心;兒女長大後離開身邊甚至出國,老人們失去了天倫之樂;與此同時,老年人還要面臨喪偶後孤獨生活的境況。

伴隨著一系列生活境況的轉變,「空巢老人」的精神狀況也開始面臨挑戰。一份來自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養護中心的統計數據表明,30%的老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醫學研究也表明,「空巢老人」最易發生老年抑鬱和孤獨,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心理上也越來越脆弱,由抑鬱症導致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發病率也會隨之上升。

當前社會上出現的「空巢老人」大概分為幾種情況:沒有子女,老兩口相依為命;老人喪偶寡居;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老人和子女雖然住在一起,但因為下一代工作忙,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差異加大,在心理上造成老人的「空巢」。

「空巢老人」的出現與增多,首先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客觀形勢分不開。中國「空巢老人」的增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研究員張愷悌分析指出:「中國的老年人口狀況構成了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國情之一,無論是現實和理論研究均已經表明,本世紀初我國進入老齡化加速階段。」

據統計,200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5億,佔總人口的11%,其中有2400萬老年人已經生活在「空巢」家庭中。到2010年,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1.74億。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問題更為突出。2003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為34%,上海市為34.8%,廣州市為30%,天津市為36.5%。

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出現,為老人生活問題和心理問題的出現提供了人群基礎。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的發展與社會形勢的變化,則為「空巢」現象製造了土壤。有關人士認為,當今人們生活和住房條件改善,再加上計畫生育使家庭結構小型化,為許多老年人獨居提供了條件;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很多年輕人因為生活的壓力,將父母變成了形式上的「空巢老人」。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新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們或工作或成家,往往都離開家鄉和父母,到城市裡去,這使得「空巢老人」逐漸成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隨著這種現象的增多以及年輕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空巢老人」現象逐漸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老齡問題之一。

最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的趨勢。聯合國估計,到下一代,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將比20世紀的歐洲更加嚴重。屆時,中國將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對付高出自己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數倍的國家類似的問題。據預測,2035年,中國每4個人裡面就有一個老年人,那時候中國的老年人數量,將比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這5個發達國家的總人口加起來還要多。

一般而言,在西方,每代人只盡義務哺育下一代,養老的任務由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負責解決,西方人遵循的是一種「接力式」的養老模式;而在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則是「小有所依,老有所靠」,說的是大人撫養孩子,孩子長大後贍養老人的「反哺式」傳統。這和中國當代人的生活節奏有了明顯的矛盾。據北京相關機構調查:現今中年人的生活壓力是50年前的25倍,而48%的北京中年人沒時間照顧老人。北京大學老年問題研究者陳功博指出:「社會發展越快的時候,也是老年人危機最深重的時候。他們常常是犧牲品。」

為避免老人們淪為「犧牲品」,社會養老承接家庭養老的接力棒,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的問題近年來開始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不少城市都對養老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國社會養老體系正在逐步走向完善。而在社會養老體系走向健全的這一段時間裏,很多「空巢」的具體問題,則需要每一位「空巢老人」及其子女積極面對。

幾年前,作家曲蘭曾以《來自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呼籲社會重視「空巢老人」的問題。在書中,曲蘭曾提出以理財、養生、休閑、安居四大「法門」對抗老年人可能面臨的災難,即老年人應該發揮主動性,適當學會理財投資、養生保健、休閑安居,改善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做一個「成功老人」,積極應對「空巢老人」經常面對的惡劣境況。

與此同時,作為子女的青年人,也是照顧好父母的第一責任人。這道填空題,是青年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具體的做法因人而異,做好「填空」題的關鍵,首先在於子女應該瞭解老人的真正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空巢老人」要面臨的問題可能不只是衣食問題,而更注重精神情感的慰藉和心靈的交流。江蘇射陽縣有位年近七旬的陳奶奶,老伴去世後,成了 「空巢老人」。前幾年,由於老人中風偏癱,子女專門請了個保姆為老人做飯,雖然生活無憂無慮,但陳奶奶不免感到寂寞,凡子女回來看望她一次,她都要記入一個「子女探親賬本」。如:「12月10日上午,小女兒回來一次,第二天上午離開家,這是第28次回家探親……」老人說:「看到賬本,自己就會想起兒女們來探望自己的日子。」

「子女探親賬本」正是「空巢老人」極度渴求「精神贍養」的具體表現。對這些步入暮年的老人們來說,除了生活必須的經濟條件外,錢財早已是身外之物,老人更需要的,往往就是晚輩們的關愛與照顧、兩代人心靈的交流與精神的慰藉。心理學家指出,這一代老人,他們大多比較傳統,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只有先讀懂老人需要什麼,才知道給老人什麼。

「空巢老人」除了子女的孝心外,同時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愛。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自身家庭的角度,青年有責任照顧自己的父母;從社會的角度,對於別人的父母,應該動員全社會來關心,積極參與養老體系的建設。

找一個離家近的工作,天天回家。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