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資增速不敵印度
印度經濟增長速度不如中國,但平均收入上漲速度卻超過了中國,經濟繁榮給印度國民帶來了切實的好處,相比之下,中國確實應該反思
經濟連年保持接近10%的增長速度已經成為中國的驕傲,然而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許多中國人並沒感覺到收入有明顯增長。至少相比於兩位數的GDP增速,中國人的錢包並沒有鼓起的那麼快。當然,並不是中國人的感覺出了問題。事實上,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增速已經連續多年低於GDP增速。也就是說,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人的工資收入並沒有跟著同步增長。
這是一個令人詫異同時也又十分無奈的事實。
報導說,中國的GDP增速雖是發達國家的好幾倍,但工資增速卻遠落後於這個幅度。日本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其工資的成長速度比美國快70%,到1980年就已經與美國持平,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時間;而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經濟也高速增長了近30年,工資卻只有美國的1/20、日本的1/24。在製造業,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甚至比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快速增長的印度還要低10%。
人力資源公司HewittAssociates的調查數據顯示,2004年印度人的平均工資水平上漲了11.6%,是亞太地區最快的國家,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菲律賓、韓國和日本。中國人的平均工資水平在2004年僅增長6.4-8.4%,明顯低於經濟發展速度。而菲律賓人的平均工資水平在2004年增長了7.4-7.7%,僅次於中國位居第三。
數據顯示,印度平均工資水平在2003、2004和2005三年裡分別上漲了11.45%、11.6%和14%,遠遠高於印度當年的GDP增長速度。
相比於印度近幾內出現的工資快速上漲,中國的工資增速確實顯得有些遜色了。
專家解釋說,中國工資上漲速度之所以長期低於GDP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在於中印兩國選擇了不同的競爭戰略。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在經濟競爭中要獲取競爭優勢,辦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加大經濟活動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取得競爭的優勢,通過提高經濟活動的生產率來提高本國居民的福利;另一種則是以人為壓低工資、藉助傳統的技術,粗放式地使用資源、對待環境,從而贏得競爭中的價格優勢。
印度選擇的是前一種競爭戰略,其經濟增長是以生產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為前提的,而中國選擇的則是後一種競爭戰略,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投資和擴大生產規模。顯然,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競爭戰略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工資上漲落後於GDP增速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廉價勞動力」策略也有其明顯的不足之處,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國內消費需求長期不足。這一點很容易解釋,長期的低工資政策讓居民沒有足夠的收入用於消費。
此外,在發展後勁方面,第一種競爭戰略顯然也要好過第二個。從長遠來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還是在於技術改善和生產效率提高,單純的追加投資和擴大生產規模並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長久之計。
百度一下「中印 收入」共搜索到6,240篇。印度經濟增長速度不如中國,但平均收入上漲速度卻超過了中國,經濟繁榮給印度國民帶來了切實的好處,相比之下,中國確實應該反思。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