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鈞窯絕色 (圖)

作者:張錯  2006-08-08 20: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宋朝五大名窯,首推鈞窯最為艷麗,其中又以葡萄紫釉最艷。

宋朝五大名窯,首推鈞窯最為艷麗。其主要釉色除了所謂月白與天藍,因為釉料滲入少量的銅(銅紅釉),能夠穩定燒上更惹人注目與討人歡喜的玫瑰紫、葡萄紫、海棠紅、丁香紫(有時更似薰衣草紫)、天青、靛青種種異色。當今流傳的鈞碗盞或盤,多以天藍為底色,加氧化銅在高達攝氏一千三百度下產生出一抹窯變艷紅,如胭脂、似唇印,令人神為之奪。有時呈現潑染善變的紫紅斑塊,亦如山水揮灑寫意。
但是絢麗斑斕的鈞器,首推較大型的花盆、盆托、三足鼓釘洗和渣鬥,釉色秀美嬌妍,有如晚霞滿天,夕照人間,絕色無雙。

當年宋徽宗雅好花木繪事,汴京(河南開封)宮廷園林有所需求,在蘇杭一帶設「應奉局」,除了提供奇花異草、包括所謂奇石的「花石綱」外,更在河南禹縣建立官窯,大量生產鈞式花盆(盆底數字編號從一到十,以一最大,十最小)。其中海棠紅蓮花盆最為標緻,敞口深腹,盆身塑成十二蓮花瓣狀,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盆底穿有五個圓孔,如梅花排列,以讓泥水流泄。盆托又稱奩盤,以承溢水,其形狀依花盆而作配套。譬如海棠紅蓮花的奩盤,彎曲大小角度均依十二組花瓣配合,奩盤底亦有號數以顯示體積。

渣斗原為筵席間放置食物殘渣與骨頭的盂器,因敞口頸長,鼓腹圈足,內外渾然一體均施厚釉,可作花盆用,遂而亦鑽有五孔用作植花,亦稱渣斗花盆,尤以葡萄紫釉最艷,與鼓釘三足洗,同為鈞窯之佼佼代表。

宋、金元間的鈞官窯,釉色渾厚均勻,嬌艷欲滴,極為珍貴。所謂「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上好官鈞多分兩次燒,首先素燒胚胎,這樣便可在胎骨厚重的強質胚胎上,多次掃挂施釉,使釉色強渾,豐美肥腴,時有流淌聚滴。窯火更是用柴不用炭,火軟焰長,有時在燃燒中,釉料流走入纖幼空隙,而成逶迤長短不一的細線紋,有如蚯蚓遊走,世稱「蚯蚓走泥紋」,是辨別鈞窯其一特色。

鈞窯流傳極為廣遠,自北宋末到金元、明清均有鈞器面世,而宋鈞稀見,歷來僅以在禹縣鈞臺窯址附近出土的「宣和元寶」銅錢泥範,斷定「宣和」為徽宗年號作為始點,因而許多學者提出異議及爭議,尤以陳萬里等人及一些西方學者強烈暗示為金元產物,馮先銘則絕對肯定鈞、定、耀州窯均曾為北宋官窯。

即使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公元二千年鈞窯特展及大型刊本《故宮藏瓷大系:鈞窯之部》的論述前言中,也旁徵博引挑戰「宣和元寶」錢模的可靠性,認為此既為盜鑄錢模,自不能用來佐證宋代官窯。

但到了二○○一年九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與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禹州市神垕鎮西南分布成組的古代窯址群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不同時代的窯爐遺蹟八座,出土了大批瓷器殘件及窯具,總數達數十萬片,其中完整或可復原器皿亦達數千件。翌年,據二○○二年三月來自鄭州報導,主持這次考古發掘工作的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秦大樹指出:自資料中可以確認,鈞瓷生產大體始於北宋晚期(釉料較薄)到金代前期(公元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前半葉),其發展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後期到元代初期、元代時期。

清代仿鈞亦多,例如供職內務府,在江西佐理年希堯窯務的唐英,就曾派遣吳堯圃前往河南收集鈞窯資料,燒制鈞器以供大內使用,因此江西景德鎮、廣東石灣(廣鈞)、江蘇宜興的乳濁釉(宜鈞)都以仿鈞出名。即使雍正朝間在景德鎮創新以低溫燒制的「爐鈞」,藍釉斑斕,垂條流淌,亦是鈞窯余風。其後仿古創新,燒出獨具一格的青金(lapis lazuli)藍釉,也更是難得可貴了。

来源:世界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