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品讀歐洲古典畫作(組圖)

 2006-08-04 02: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作者:約翰·埃·密萊 (1829-1896)

  國別:英國

  生平:約翰。埃弗雷特。密萊生於英國南安普敦。父為當地有名望的人物, 酷愛繪畫。密萊8歲全家遷居倫敦。9歲被送入薩斯領導的繪畫學校。密萊是「拉斐爾前派協會」的奠基人之一。密萊交遊廣闊,善於人際關係。1885年獲得男爵稱號。晚年又被皇家美術學院推選為院長。1896年因患喉疾在倫敦去世,享年67歲。

  作品尺寸:86.6cm×61.6cm

  現藏於英國伯明翰市搏物館與美術陳列館

  密萊運用古典畫法,一絲不苟的刻畫出一對流浪兒在雨過天晴後的神態,盲女聆聽著小夥伴對大自然的描述。



  

作者:普基寥夫 (1832-1890)

  國別:俄國

  生平:暫缺

  作品尺寸:173cm×136.5cm

  現藏於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在《不相稱的婚姻》中, 所有人物都畫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作者將自己的肖像也納入畫中。(圖右雙手交疊於胸前者)普基寥夫於1863年在美術學院展出此畫時,還是莫斯科繪畫學校的應屆畢業生。正如評論家斯塔索夫在報刊上指出,此畫好不容易才得到官方的認可,畫中沒有火災,沒有殺戮,沒有……。畫的只是在教堂裡神父「畢恭畢敬地給灑滿香水的將軍——活的木乃伊,與為了官銜和金錢出賣青春的,哭泣的姑娘舉行的結婚儀式。」畫家用自己的筆畫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那老新郎確有其人,同老頭並排站著的新娘,則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的像(難怪周圍親友團的畫像那麼醜陋),作者至死也沒有忘記這一沉痛打擊。


 

作品編號:10 艾塞.安茜拉.多米尼 (作於1849-1850年間)

  (又名:受胎告知)

  作者:但丁.羅賽蒂 (1828.5-1882.4)

  國別:英國

  生平:但丁.加布裡耶爾.羅賽蒂出身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義大利裔的羅賽蒂家族。這個家族成員幾乎都天資非凡, 他們熟諳英國與義大利的傳統文藝,往往不是畫家就是詩人。但丁是他的教名(因受其父影響崇拜詩人但丁所取)但丁.羅賽蒂少年時譯過詩,作過畫。在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前,與密萊一樣,先投入薩斯的畫室。但丁.羅賽蒂一生中幾度想放棄繪畫,專寫詩歌。在加入拉斐爾前派後,成為拉斐爾前派理論刊物《萌芽》的主編,是拉斐爾前派第二位重要的畫家。羅賽蒂年輕時風流倜儻,生活中充滿著羅曼蒂克。不幸妻子的早逝,造成他生活的悲劇。1882年4月10日,羅賽蒂在巴欽托.恩希療養地一間茅舍裡結束了他孤獨地一生。

  作品尺寸:72.4cm×41.9cm

  現藏於倫敦泰特畫廊

  《艾塞.安茜拉.多米尼》這幅作品的情調符合拉斐爾前派的理想,一切賦有象徵意義:白色象徵純潔,淡泊的生活。百合象徵「天賜福音」,白鴿飛入象徵「耶穌降生人間」前景左側木架刻畫的枝杈白花圖案象徵聖母停經的日期,末端的花朵象徵「十月降胎」。這種象徵由於過於瑣碎,令人費解。 


  

作品編號12: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

  (瑪麗.美第奇生平六)

  作者:魯本斯 (1577-1640)

  國別:佛蘭德斯

  生平:魯本斯生於德國的一個小鎮賽根。父原是安特衛普的法官。父亡後, 12歲的魯本斯隨母回到安特衛普。14歲曾給貴族拉萊茵夫人當侍從,不久轉而去學畫。最初的老師是他的叔伯哥哥,風景畫家凡。維爾哈希特,後來又換過不少老師。1589年被聖路加公會正式接納為會員。2年後,1600年獲准去義大利遊學考察了8年。從1608年至1640年去世,這30年裡,是大師藝術最成熟最多產的時期,佛蘭德斯巴洛克畫風的首創者魯本斯一生共為我們留下了二千多幅題材各異的作品。大師不但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而且知識淵博,精通7國語言,善於辦理外交事務。1621-1630年間,被執政當局聘為外交顧問,1624年被封為貴族頭銜。多次以大使資格及談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國,以尋求獨立與民族自治的道路。1626年魯本斯的妻子伊莎貝拉。勃蘭特去世,四年後,53歲的魯本斯與年僅16歲的綢緞商的女兒海倫。芙爾曼結婚,迎來了畫家又一次藝術生產高潮。

  作品尺寸:394cm×295cm

  現藏於慕尼黑美術陳列館

  《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是魯本斯為法國皇后以《瑪麗.美第奇生平》為標題完成的第6幅歷史畫(共計21幅),魯本斯以半神話半浪漫主義的虛構手法將這真實人物與事件融進虛幻的頌揚環景中。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
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 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樸實,晴 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 無餘,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拾穗》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彫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裡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裡小有收穫;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複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作品編號20 畫家與女兒像

  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瑞(1755-1842)是路易十六時代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她是著名肖像畫家巴斯特爾·維瑞的女兒,在家庭影響下從小酷愛繪畫,並成為名畫家格瑞茲(1725** 1805,《打破的水壺》的作者)的學生。後來嫁給古畫收藏家、同時也是畫家和畫商的勒布倫,從而以「維瑞·勒布倫夫人」之名活躍於畫壇。她天賦極高,生性聰慧,又受父親、師長和丈夫的熏陶與幫助,終於成為為數較少的女性畫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生活在洛可可藝術統治的年代,但她厭惡那種浮誇的矯揉的庸俗畫風,傾向新古典主義風格。1779年,她被邀請到凡爾賽王宮為王后瑪麗·安東奈蒂畫像,從而聲譽鵲起,名聞遐邇。法國大革命時期,她流亡國外十二年,曾先後到過義大利、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英國、瑞典,以畫肖像為生。當時歐洲各國都以能得到她所畫的肖像而感到榮幸。她在法國時,曾經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在國外,她又獲得俄國彼得堡美術學院「榮譽教師」的稱號。1801年返回巴黎,仍致力於肖像畫,現在共存有八百多幅作品。晚年她不再畫畫,而是專注於回憶錄的寫作。

  維瑞·勒布倫夫人的肖像畫的藝術特色,在於她善於抓住最足以反映人物個性最能使人感動的一瞬間,給以完美而充分的刻劃。她的寫實功夫非常堅實,對人物的外形特徵、服飾刻劃得十分細緻,又善於利用色彩和明暗對比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她在肖像畫上最大的貢獻,是將法國古典主義的肖像傳統引向當代,她的作品具有超脫的、古典的韻味,帶有純樸、清新的氣息。她的畫沒有十八世紀那種盛裝肖像畫的誇飾,與《路易十四像》的豪華相反,而是細膩、委婉、精緻、優雅,富於感情。

《畫家和她的女兒》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寫照。上述肖像畫的特點在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她32歲時所作,十分瀟灑優雅。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她俯身坐著,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天真可愛,把臉緊貼母親,摟著媽媽的脖子,顯得無限嫵媚。作品將母女之愛、親子之情畫得十分動人,也表現了畫家自己的溫婉多情。構圖採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緻和諧,線條優美洗練,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