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鑑定顯示廣州市民收藏品九成為贗品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花了10多萬元從市場淘來的元明時代的古董竟然是贗品。昨日,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文物學會鑑定委員會的專家在廣州古今通寶收藏品展覽交易中心為收藏者鑑定收藏品真偽,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市民拿來的古董都是贗品,為真品者只有幾件。文物鑑定專家提醒收藏愛好者,收藏不應該抱著"撿漏"的僥倖心理,要多學習,多參觀博物館,看真品,才能規避這種投資風險。


昨日,位於廣州區莊的古今通寶收藏品展覽交易中心擠滿了來自各地的收藏愛好者,大多數手裡都拎著一個或者幾個盒子,排隊耐心等待專家鑑定,希望自己收藏的珍寶能夠得到專家的證實。


中午12點多,一位拎著兩個大箱子的男子,小心翼翼地將箱子打開,捧出一個"明宣德花盆",讓古瓷器專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葉佩蘭鑑定,1分鐘後,他聽到了最不想聽到的結果:"這個是仿製品,時間不超過20年。"專家告訴他,這是用化學腐蝕的方法仿製出來的,收藏價值不大。該男子不死心,又從另外一個箱子捧出一個"唐三彩馬",這頭馬栩栩如生,但是專家鑑定之後還是告訴他,這又是一件贗品,不過這個贗品仿製得非常精緻,從調色以及神態方面都不錯,藝術價值還不錯,但不是古董。事後,這位男子向記者表示,這兩件寶物都是家傳的。


另外一位老收藏者拿的古銅鹿,也被專家鑑定出來是贗品。還有一家來自廣州的5個人,提著8件"古瓷"前來鑑定,最後專家認定無一真品,一家人低頭而去。


但昨天也有例外,一位收藏者有兩件南宋仿龍泉大瓷碗,是真品,連鑑定的專家都說罕見,無法當場估價,而兩件明萬曆五彩小瓷碗,估價每件40萬多元。


據悉,當天上午,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文物學會鑑定委員會的3位專家在古今通寶收藏品展覽交易中心共鑑定了70多件"古董",發現九成以上是贗品。當天鑑定的50件古瓷器中,只有5件是真品,而9件古銅器中,只有一個明代小方瓶是真品,玉器真品多一些,10多件中有兩三件是真品。


中國文物學會鑑定委員會委員賈文忠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鑑定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古董"是收藏者花了5萬~6萬元,甚至15萬元買來的,但鑑定結果卻是贗品。


他提醒,在收藏市場,現在已經是"買的不如賣的精","撿漏"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收藏者不要抱著"撿漏"的心理,對一些自稱"祖傳"的古董盲信。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