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直指娛樂圈的虛幻

徐靜蕾執導的第三部電影《夢想照進現實》將於6月30日在全國公映。這是一部獨特的電影,通片只有兩個演員:一男一女,男的是導演,女的是演員,他倆在劇組駐紮的酒店房間內徹夜長談——聊了什麼?做了什麼?

  除了徐靜蕾的號召力和「雙簧戲」的特殊性之外,《夢想照進現實》最誘人的看點,還在於它的劇本出自著名作家王朔之手。在譭譽參半的長篇小說《看上去很美》之後,王朔多年不曾動筆,此番出手,直指娛樂圈的虛無與幻滅,由此推衍至現代人的精神困境。從某種意義上,可算是他沉寂多年的夫子自道。

  帶著對影片本身的種種創作疑問,記者聯絡到王朔,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我沒法兒討好「大眾」

  記者:我看了《夢想》,覺得它是一部成本很低的電影,最初為什麼想寫這樣的東西?

  王朔:創作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現在拍電影都要拍商業片,但是大投資的電影實際上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我覺得中國也沒那麼多有錢人,中國電影市場本身也沒那麼大容量。

  記者:所以你想做小成本的電影?

  王朔:我覺得電影好壞和成本高低沒關係。大成本電影反倒受各方面的制約,一般來說都是類型片,類型片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因為它們都是一個表達方式。

  記者:為什麼把男女主角設定成「導演和演員」的關係?

  王朔:因為我自己也是從事編劇工作的。工作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創作上的困擾——到底寫什麼,能令自己滿意,又能讓所謂的觀眾滿意?

  記者:所以你也在劇本裡借導演和演員之口探討了「誰是大眾」的問題?

  王朔:我個人認為沒有大眾一說。誰是大眾啊?你想討大眾喜歡,只能是望洋興嘆。誰都不能代表大眾來回答,所以我在劇本裡也寫到了,我只能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儘管我是靠寫作為生,但我不用每一個字兒都要討人家喜歡,我也不知道誰是大眾。

  導演不必尊重原著

  記者:刪掉你的大量對白,你不會覺得是一種遺憾?

  王朔:我覺得無所謂,因為大家總是會自己去理解,電影你就保持一個最普通的效果就可以。

  記者:是不是導演可以盡情修改你的劇本?

  王朔:我一直認為「改編應尊重原著」是非常可笑的,甚至我說原著表達的所謂思想情感都不必尊重,它最好出現第三個狀態。比如說一個導演往往因為欣賞一部小說,從而去改編它,他本來是匍匐在這原著的力量下,但在拍的過程中,卻出現了第三股力量、狀態和意識,我覺得那是最好的,就是大家都沒料到,這東西變成畫面後居然是那樣的。我覺得人的豐富性是無窮的,不能界定。大家都只是提供了一個立場和一個出發點。

  我不相信我是孤家寡人

  記者:有一些朋友看過影片後,覺得台詞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王朔:我不相信我在這世界上是孤家寡人。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看不懂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關心這些事兒。他們的生活可能跟劇中人所焦慮的問題無關。

  記者:看不懂的話,不擔心影響票房嗎?

  王朔:電影的成本小的話,我認為甚至都可以不上影院放映,通過賣DVD和私人拷貝,加上海外一些圖書館、博物館收集,包括一些商務,就可以回收成本了。

  記者:那在不在乎別人的口碑?

  王朔:每個人的反應因人而異。創作不可能十全十美。從有文字史到現在幾千年了,就沒有完美的作品,包括所有的被大家崇拜得五體投地的作品。

  可悲的是夢想不可能照進現實

  記者:說說《夢想照進現實》這個題目的由來吧,它很抽象,充滿寓意。

  王朔:我一個朋友給我看過一幅畫,是美國上世紀20年代一個畫家畫的,他畫的都是抽象現實主義。那幅畫就是一個人的家,房間一出門就是海,我看了它好多天,它有一道光,那個人畫的光都是戲劇性的光,不是從太陽光源裡出來的,是非常強烈的光。光從海上照進房子,我就覺得它應該叫做《夢想照進現實》。

  記者:怎麼理解現代社會的「夢想與現實」?

  王朔:夢想和現實在哪兒都存在,夢想有很多種,個人夢想、社會夢想、關於自己未來的種種設想都可以稱之為夢想。但現實永遠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它永遠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夢想。夢想照進現實,說實在的很可悲,因為不可能把夢想實現在現實中;但要是沒有夢想,確實也是一片漆黑了。


珠海特區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