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利弊初現 多少蝴蝶效應?

「古有萬里長城,今有三峽工程」,封頂前夕,大陸官方媒體亢奮地把「世界之最」的三峽工程比喻為萬里長城。

過船閘 壩區旅遊賣點

湖北宜昌三斗坪,世界第一大壩卓然傲立。站在壩區主要高地、也是永久船閘所處位置罈子嶺,大壩全景盡收眼底;另一側永久船閘,幾艘貨船正列隊緩慢通過。三峽旅遊總公司林姓導遊入行兩年來,每天都會帶遊客暢遊壩區。她說:「很多遊客都會要求要過船閘,體驗一下過閘的感受,這也是大壩旅遊的重要賣點。」但對趕時間的旅人來說,過船閘要三小時,真浪費時間。

為緩解三峽五級船閘過壩時間,三峽總公司委託德國公司設計升船機;據說,這是三峽工程中唯一的與外國合作項目。升船機預計於二○○九年建成,屆時將實施客貨船分流,客船搭升船機過壩,像直升電梯一樣,僅需時四十分鐘。

等過閘 長江「腸阻塞」

大壩設計的五級船閘年通貨能力單向五千萬噸,雙向一億噸,每線日平均運行貨輪二十二閘次。然而,自二○○三年六月試通航以來,船閘的實際通貨能力與設計通貨能力出現明顯落差。

壩區人員私下告訴記者,大壩每線船閘日均運行僅維持十三閘次左右,最高不超過十六閘次,船舶平均過閘時間為三小時十七分鐘。二○○四年,船閘全年實際通過能力僅三千四百卅一萬噸。而長江航務管理局統計,自二○○三年六月三峽試通航以來,壩區等待過閘船隻尖峰段曾達四百零八艘;最長一次滯留,讓過壩船隻等了五天五夜,船上載運的水果、生鮮貨物全變臭變爛,船主不僅沒賺到錢,還須賠償貨主損失,罵聲連連。一些船老大嘲弄著:「世紀大壩變成長江上的腸阻塞!」直到二○○四年六月,實施滾裝船翻壩轉運後,三峽船閘的通貨壓力才獲緩解。

身為三峽工程主要發言人,曹廣晶常以「最佳可再生能源」形容三峽工程,舉一堆數據,推銷三峽發電效益。不過,相對於「照亮半個中國」的發電效益,三峽工程的防洪和航運效益十分有限。大壩封頂後,今年將開始發揮防洪作用;而防洪正是反對三峽工程水利專家最擔心的一項。

陸運便利 比航運省時

三峽庫區的陸運交通發展,也降低長江航運功能。例如,萬州到重慶的高速公路開通後,萬州到重慶只需一小時,坐船至少五、六小時。現在從宜昌上水搭船到重慶的旅客,只搭到萬州,然後改搭大巴到重慶,不僅省錢,也省很多時間。

大壩防洪作用尚未通過檢驗,一些意想不到的衍生影響已逐一浮現。今年四月,湖南嶽陽市傳出嚴重崩岸,影響長江干堤安全。岳陽市長江修防處工程科長吳文勝直言,三峽工程初期蓄水後,清水下泄,下泄江水泥沙含量下降,導致挾沙能力增加,下荊江河床沖刷嚴重,是造成崩岸原因。

「崩岸說」讓三峽總公司很緊張,搶在第一時間澄清,表示清水下泄對河床的沖刷反而會降低河床高度,利於長江河道泄洪。

海洋食物鏈 也遭波及

此外,三峽大壩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已在日本沿海出現。

「任何一個大型工程建設都有利有弊,從總體上講,三峽工程的建設並沒有影響長江的生態環境,沒有改變長江河流」,這是曹廣晶推銷三峽環保工程的說法。日本沿海近年來遭巨型水母攻佔,日本專家直指罪魁禍首之一,就是三峽大壩的建造。日本科學家認為,三峽大壩的建設與開發,使硅素沉積壩底,減少流入海洋的量,不僅破壞海洋食物鏈,也導致大量巨型水母和紅潮出現。

三峽工程究竟會導引多少「蝴蝶效應」,對曹廣晶和所有專家、對中共政府,還是巨大問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