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長江大壩江沙淤積 20年後堵死重慶(圖)

 2006-06-20 10: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三峽沿岸拔地而起的新樓房和水位線,是庫區最具特色的新景觀。


庫區清漂工人在長江主航道上打撈漂浮物。庫區蓄水後,由於水流變緩,每到汛期,漂流垃圾增多,影響航運及旅遊,破壞自然生態。

上月廿日大壩全線封頂,工程人員在壩頂歡欣慶祝,唯獨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憂心忡忡。他說:「現在,我最擔心的是庫區污水處理問題」。

污水、淤泥、地震、泥石流,是三峽大壩興建以來,最常被議論的生態環境問題。俗話說,「流水不腐」,長江急流被大壩攔腰截斷,高峽成平湖,水流速度降低後,泥沙和污染物不能及時下泄,蓄積在水庫中,造成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三峽工程總公司僱用不少船夫處理水上漂染物和垃圾,但泥沙沉積和未經處理的污水排入長江仍是未解的難題。

城市排污 恐龍張大嘴

三峽工程動工之前,北京中央即考慮污水問題,撥專款在庫區興建污水處理廠;目前重慶主城區投資三十億元人民幣的兩座污水處理廠已建成,主城區以外的庫區污水處理也投資二十一億元,縣級城市和大鎮共建有十八座污水處理廠。建這些污水處理廠,但庫區污水目前處理程度僅達到百分之六十。重慶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王里奧分析,主要問題是地方資金不夠,二、三級管線遲遲無法鋪設,城區污水不能完全收集到污水處理廠處理。

萬州即是一例。萬州已建成使用的明鏡灘污水處理,只有一半系統在運轉。因為三級管線鋪設由地方自籌資金,地方資金嚴重不足,連帶萬州其他兩座污水處理廠無法建成。在巫山,可以看到尚未竣工的污水廠附近,巨大的城市排污孔如同張大嘴的恐龍,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從那裡直接排入長江,江岸形成一條灰黃色的污染帶。

坡地松滑 骨質疏鬆症

排污口、禿頭山和泥石流,是庫區最常見的景象。黃土坡上點綴幾叢小樹,旁邊一條細細泥石流。庫區因移民安置過度開發,連地質不穩的地帶都用來蓋房子;為防土質鬆動,新的建築群下方被各種護坡工程覆蓋,看上去像罹患骨質疏鬆、易於骨折的患者,不得不戴上夾板保護。

「夾板」工程保護山壁,是可預料之策,大壩蓄水後,沿岸山壁出現三十公尺寸草不生的「消落帶」,則是意外之事。

三峽正常蓄水水位是一百七十五公尺,低水位為一百四十五公尺,當水位下降時,陡峭的峽谷河段會露出淺色、岩石裸露、寸草不生的崖壁;在坡度平緩的江岸,水退後則形成大片的人工濕地,垃圾、污水、淤泥等極易滯留,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

泥沙淤積 向上游延伸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教授雷享順分析「消落帶」指出,兩岸坡度很少,土質為泥土的庫段,夏季水位下降後,河道內沉澱的各種污染物將留在消落帶上,污染伴著垃圾、雜草,不僅造成景觀破壞,且在高溫下會產生異臭,孳生病菌、寄生蟲和蚊蠅,導致發生流行病。

據調查,庫區較大的「消落帶」出現在開縣、巫山縣大昌鎮、雲陽高陽鎮及萬州苧溪河等地。

泥沙淤積,是論證三峽工程應否興建的爭議核心。反對方以水利專家黃萬里為代表,認為長江上游河流攜帶泥沙有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大壩建成後將極難排出,除造成堵塞,並向上游延伸,從而造成重慶港淤塞。三峽工程論證過程進行泥沙型試驗,已得出二十年後重慶港將淤積的結論。目前,重慶正投資十五億元新建寸灘港,預計二○一○年建成。

除了淤積,專家還預言重慶可能會被「淹掉」!大壩蓄水一百三十五公尺後,有研究發現,大壩庫前到庫尾水位落差高達三十四公尺,未來蓄水到一百七十五公尺後,重慶會不會成為水下城市,官方說法當然是否認,實際情況呢?

大壩阻隔 魚類遺傳變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的經驗,三峽大壩將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衝擊;例如,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蓄水,還將淹沒庫區裡五百多種珍稀植物。

「三峽旅遊大使」、巫山縣教師周亞玲熱愛三峽和家鄉,架設「三峽民俗旅遊網」,向外界推介三峽地區的人文風貌。對於建大壩,她在部落格裡寫道:「這片土地要修移民房,樹林被砍光,我看見的是毀滅」。這個「毀滅」,對不住在庫區的人來說,自然無關痛養。

江岸滑坡2490處 像「破碎的臉」

沿長江上行,兩岸景色像張「破碎的臉」,歷史上有名的地質災害區如秭歸新灘滑坡、秭歸樹坪滑坡、巴東黃臘石滑坡、雲陽雞扒子滑坡等,令人怵目驚心。其中,黃臘石滑坡及樹坪滑坡在大壩一百三十五公尺蓄水後開始活動,目前庫區已查出兩岸崩塌、滑坡體達二千四百九十多處。

千將坪慘劇 活埋30多住戶

二○○三年七月,秭歸縣沙鎮溪千將坪發生大滑坡,一些住戶走避不及,當場被活埋,造成至少三十多人死亡慘劇。千將坪地質結構向來穩定,出現滑坡,專家始料未及。「千將坪滑坡的重要啟示是,庫區裡地質面貌在改變,一些重點監測的災害區,可能發生危害很大的地質災害」,大陸地質專家範曉就三峽地質情況,發出警告。

範曉是四川地質探測隊隊長,熱心環境生態保護。今年初他走訪三峽庫區,對當地地質變化和諸多生態問題相當憂心。

範曉向記者表示,庫區本來就是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高發區,大壩建成後,水位高造成浸泡、水位劇烈變動頻繁改變地質,加上移民城鎮遷建的大量工程,使原本就危機四伏的地質環境更加不堪重負,險像環生。

巴東縣城幾次遷城,是經典案例。縣城第一次遷建,老縣城直接向上後靠,在黃土坡建立新城。黃土坡原是由多個「古滑坡」組成的大型滑坡,新城建設,加劇黃土坡滑坡局部變形,造成屋毀人亡不幸事件。後來,縣政府又把黃土坡上游的白土坡作為主要遷建地,但白土坡同樣有滑坡,且場地狹小,不能符合要求。現在,只好沿河岸再往上游,選址在西壤坡。

範曉說,巴東縣在黃土坡第一次遷建的政府大樓已廢棄,政府機關已遷至西壤坡,但大部分居民仍住在黃土坡,因為這裡生意比較好做。現在每一戶人家都安裝報警喇叭,一旦發生地質災害險情,就會發出警報,居民可迅速轉移到白土坡避難。

兩條斷層 發生過六級地震

「庫區蓄水後的地震活動情況,是當地業界最注意的問題」,範曉認為地震問題不容忽視。他說,庫區裡有兩條斷層,一條是九灣溪斷層,呈北東走向,穿過西陵峽中的牛肝馬肺峽,距大壩僅十七公里;一旦誘發較強地震,對大壩影響較大。

「另一條斷層是高橋斷層,可就活躍多了」,範曉認為這條斷層需格外注意。高橋斷層位於巴東附近,呈北東走向,穿過長江,歷史上這條斷層曾發生過五到六級地震。「高橋斷層是一百三十五公尺蓄水以來,水庫誘發地震最集中的地方,最高震級是三點四級」。在三峽工程論證過程,許多研究單位和學者對水庫誘發地震的最大震級作過預測,九灣溪斷層和高橋斷層通過的庫段,預測最高震級可達六級。

水庫蓄水,會不會誘發震級更大的地震?範曉說,大陸專家的主流認識是,水庫誘發地震可以高出背景地震一到二級。不過,也有不同意見,認為水庫誘發地震不會超過背景地震的範圍。目前蓄水誘發地震的問題還未全面爆發,當蓄水位逐漸上升時,有如誘發地震的砝碼逐級增加;現在才蓄水到一百三十五公尺,更嚴苛的考驗還在後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