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家長遭遇「高考綜合征」

又到一年高考時,考生家長們煞費苦心、怪招頻出,以致不少家長在心理上比考生還緊張。這使他們出現了焦慮煩躁、寢食難安等症狀,無奈之下只好求助心理醫生。

6月1日上午,在大連市一家心理諮詢中心,記者見到了市民高先生。一臉愁容的高先生很鬱悶,一直很乖的高三兒子最近特別「煩」他,原因是他對兒子的過分「關心」。高先生告訴記者,學習成績特別優異的兒子一直是他們夫婦的驕傲。現在馬上就要高考了,高先生心里特別激動,一心想讓兒子上名牌大學的他把希望完全寄託在幾天以後的高考上了。但他發現,兒子反倒不太著急、休息在家,書看得也少了,不是看電視、就是出去玩。他就沉不住氣了,有時問兒子「有沒有信心」「感覺怎麼樣」之類的話,兒子告訴他:「老爸,你放心,我有把握。」但高先生還是不放心,有事沒事就湊到兒子旁邊嘮叨,兒子開始不耐煩了。高先生也感覺自己確實心理有問題,於是來看心理醫生。

無獨有偶,6月1日下午,在大連市另一家心理診所,前來諮詢的家長宋女士緊皺眉頭,她向記者念起了「苦經」。雖然宋女士的女兒就讀於重點中學,成績也並不算差,可從小貪玩,動不動就看電視。由於覺得孩子備考不專心,因此她把女兒時刻放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送杯牛奶、遞個蘋果……宋女士開始不停地敲孩子的房門。她說:「發展到最後,我大約每過七八分鐘就要去一次,覺得自己快得強迫症了,有時候甚至徹夜不眠。面臨高考,我們家長真是比孩子還要急!」

記者從大連市心理醫院「心理熱線」瞭解到,近日,因孩子參加高考而自己心理異樣並前來諮詢的家長每天不下五六位。「其實家長可以採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表達對孩子高考的關心。」「心理熱線」的顧醫生介紹,家長出現「心病」無非兩種:一是孩子自身很緊張,家長跟著方寸大亂;二是考生自己對考試不太在意,使家長變得焦慮。

顧醫生提醒說,家長太過嘮叨或者過分焦慮,不僅有害自身,更會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首先,家長要接受「孩子學習的狀態和習慣不是一時就能扭轉過來的」這個現實,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恰當的調適;其次,家長可以扮演孩子的「高考助手」,幫忙蒐集信息和資料,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創造一個舒適的複習環境,而不應該過多地嘮叨;最後,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大家一起去期待考試能有最好的結果,並給予不斷的鼓勵。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