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政策下的十三億人的寂寞

中國女羽這次兵不血刃奪得尤伯杯,意味著從1984年中國女子羽毛球隊首次參加尤伯盃賽以來,前後22年裡,她們一共參加了12屆比賽,奪得10次冠軍。這就是說,除了1994年第15屆和1996年第16屆失利兩次以外,前五次和後五次參賽都是「五連冠」。

所以媒體對此評論說,中國女子羽毛球隊「在當今世界羽壇擁有無可撼動的霸主地位」。甚至讚揚說,她們已經達到了「獨孤求敗」的境界。目前中國女子羽毛球隊包攬世界單雙打頭兩名,連隊中無名新人都具備世界一流選手實力。如此夢幻隊伍,欲求一敗而不得,又是何等的寂寞?!

聯想到上一期談到的中國乒乓球隊奪冠被認為「一家獨大」,其實有些話並沒有說完。乒乓球和羽毛球是我們國家最強勢的運動項目,奪冠不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需要關心的問題是能否囊括所有獎牌。在這種驕人成績的背後,作為納稅人,我也永遠無法忽略一個事實:這是集中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砸」出來的金牌,是「金牌工程」的結果。

那麼當初我們為什麼要去奪金呢?難道只是為了揚我國威麼?體育這個概念被引進中國是相當近代的事情,因為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所以強國必先強種。拿金牌可以證明一點:中華民族這個種族並非有人種上的問題,別人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關於這種疑慮最後一絲陰雲,也已經被劉翔在100米欄上的成績所掃除,證明了黃種人一樣可以在短跑這種爆發力項目中和黑人一爭長短。

但是,一個種族的強壯健康與否,幾個運動員的成就怕不能全面證明。哪怕是在非洲的赤貧國家,總統或者酋長吃得也不比西方發達國家的首腦差。用高端人群證明不了多數人群的平均水平,當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經濟水平提高以後,我個人認為大眾對體育的參與度和鍛練度的高低,要遠比是否拿幾塊金牌重要。

投入到「金牌工程」上的錢,如果能投入到全民建身活動中去,如果能投入到體育場館建設中去,如果能投入到地區間的比賽中去,可能對大多數民眾來說更有實際意義。為什麼中國公眾對羽毛球、乒乓球的成績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並不是唯一的解釋,更重要的原因是公眾缺乏參與感。如果一項運動是真正的全民運動,任何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有機會逐場殺出,最後獲得全國冠軍,進而打進世界盃,那麼這種運動才會引起公眾的關注,公眾樂於參與。

到現在為止,中國的競技體育依然走的是精英路線,教練如同FBI選探員一樣從場邊把天才少年偷偷帶走。競技體育始終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內,和大眾毫無任何關係。那麼,如何指望競技體育的成績能刺激和推動全民的參與呢?冠軍是你們的,榮譽是你們的,獎金還是你們的,我們有的只是電視機,永遠只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比賽並長得更胖。

所以,不要說寂寞一類的話。因此那只是小寂寞,在金牌政策的指揮棒下,在這種小小寂寞背後,是13億人的大寂寞,13億人看著十幾個人的空前大寂寞。(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