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德意志的創意天賦 一款戰車多少花樣?
型號 豹一主力戰車(Leopard-1)製造國/廠 德國/Krauss-MaffeiP
使用國 德國、比利時、丹麥、希臘、義大利、荷蘭、挪威、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亞
車體尺寸(m) 全長7.09(不含炮管) 全寬3.25 全高2.613
戰鬥重量(ton) 早期型:40.5
後期型:42.5
發動機/馬力 MTU MB 838 Ca M500柴油機*1/830
推重比(hp/ton) 早期型:20.75 後期型:19.53
極速(km/hr) 65
續航力(km) 600
乘員 4i5]
武裝 主武裝:L-7 51倍徑 105mm旋膛炮*1v/G-
次武裝:7.62mm同軸機槍*1
7.62mm防空機槍*1
四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
豹1A5坦克06-09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德國戰車與裝甲部隊名垂青史,不僅是因為他們革命性地將戰車集結成機械化部隊加以運用,同時也歸功於德國當時著名的虎、豹等優秀戰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因為蘇聯魔爪介入而分成東德與西德。其中,屬於西方陣營的西德在重建武力之際,也跟當時全世界各美國盟國一樣,大量接收美援裝備,包括配備90mm主炮的M-47、M-48等美制主力戰車。1957年,西德、法國展開一項合作計畫,發展一種戰鬥重量為30ton、最高時速65km、配備105mm主炮、採用氣冷多燃油引擎的主力戰車的新型戰車來取代這些國家陸軍中已顯落伍的前述美制戰車,而義大利也在1957年加入此一計畫。在最初的協議中,德國與法國將各自推出一種設計,經過評比後擇一成為德、法、義三國的共同主力戰車。在1960年代初期,雙方的設計都已定案,西德推出的就是本文介紹的豹一式(Leopard-1),主承包商為克勞.馬費(Krauss-Maffei),次承包商為克魯伯(Krupp),這是德國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自行研發的第一種戰車;而法國推出的則是AMX-30。不過此計畫隨後便遇上雙方有所歧見、利益擺不平的情況,終於在1963年宣告破裂,德法各自採用自家的產品。而義大利在採購美制M-60A1之後,轉向西德的豹一,義大利也是唯一獲得德國授權生產豹一的國家。首輛豹一原型車在1963年推出,並立刻與法國AMX-30的原型車一同在德、法數個場地進行測試。在1965年,豹一正式投入量產併進入西德陸軍服役。克勞.馬費負責大部分豹一戰車以及少數由豹一衍生的幾種工兵車型,克魯伯則生產少數的豹一戰車以及大部分由豹一衍生的幾種工兵車型。
豹一的設計哲學與AMX-30類似,為了機動力而傾向於犧牲裝甲。早期型豹一的戰鬥重量約40.5ton,高於西德最初預期的30ton,介於早期型M-60(45.9ton)與AMX-30(36ton)之間,此外配備大功率發動機,使其獲得當時一流的機動力(不過也由於車重大於預期,因此豹一的機動力與西德陸軍最初訂下的標準有所差距,不過仍為當時最高水平);防護能力方面,重量較輕的豹一當然無法與英、美、俄戰車相比,不過會比36ton的AMX-30好一些;不過豹一的體積比M-48/60小,被擊中的機率比較低。由此可見豹一比AMX-30技高一籌,雖然重量稍大,但發動機功率較高,所以還是獲得與AMX-30同級的機動能力。總而言之,在1960年代,豹一的綜合性能在西方戰車中算是相當傑出的。
豹一採用鋼質焊接車身以及鑄造炮塔,裝甲最厚的車頭也僅70mm,非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則不超過25mm。炮塔正面有造型狹長的炮盾,炮塔整體避彈造型比龜殼狀的M-48戰車炮塔好很多,不過炮塔正前方的裝甲僅在50至60mm之間,所以抗擊力仍然不足;不過西德將豹一的裝甲防護視為後續改良重點之一,故日後其防護能力有顯著的改善。動力方面,豹一採用一具MTU MB 838 Ca M500柴油機,在每分鐘2200轉時能輸出830匹馬力,是當時西方輸出功率最大的戰車用主機,使得豹一擁有絕佳的機動性,推重比達20.75,最大路速達65km/hr。與發動機搭配的則是ZF公司的4PH250液壓機械式變速箱。豹一採用傳統的扭力桿懸吊系統,承載輪多達七對,其中第一、二、三、六、七對承載輪裝有液壓避震器;數量較多而直徑較小的路輪可降低車高以及接地壓力。如果不加裝任何配件,豹一能涉渡2.25m深的水域,如果加裝相關配備則能渡過4m的水深。豹一從A2開始,便配備核生化(NBC)防護系統。豹一編製有四名乘員,包括車長、駕駛、炮手與裝填手,車長與炮手位於主炮右側,裝填手席則在主炮左側。駕駛席設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一具可換成增像式潛望鏡。
武裝方面,豹一配備一門當時西方戰車最普遍的英制L-7 105mm 51倍徑旋膛炮,設有炮膛排煙器。L-7以彈種使用彈性廣泛著稱。車上的副武裝則包括一挺7.62mm同軸機槍以及一挺7.62mm防空機槍,炮塔兩側則各有四具煙幕彈發射器。車上總共儲存了55發105mm炮彈以及5500發7.62mm機槍,其中42枚105mm炮彈置於車身彈艙內(其中多數置於駕駛艙左側的彈艙內),13發位於炮塔後段彈艙中。最早的豹一配備在當時算是一流水準的觀測/射控系統,包括車長TRP-2A可變焦距望遠瞄準儀、炮手TZF-1A望遠瞄準儀、炮手TEM-2A光學測距儀以及炮盾上的XSW-30-U白光/紅外線探照燈,車長席設有與炮手相同的炮塔控制握把,可進行超越控制。TRP-2A具有自動或手動兩種控制模式,並可加裝紅外線望遠鏡,配合紅外線探照燈在夜間使用
生產與改良型
西德陸軍日後總共配備2437輛豹一戰車系列以及衍生自豹一的工兵車輛,生產作業到1979年結束,不過在1981年重開生產線,以供應希臘與土耳其的新訂單。以下分別介紹西德陸軍自用的豹一系列:
早期型豹一:也就是前述的原始設計,生產作業從1965年持續至1971年,分四批共生產1845輛配備於西德陸軍。日後這批最早的豹一也以之後改良車型的標準,陸續接受性能提升。
豹一A1:也就是前述早期型豹一的第一次改良,包括主炮加裝熱套筒、穩定系統、加裝側裙以及換裝新履帶等。此外,克勞.馬費接下來還繼續生產第五批342輛豹一戰車,前232輛基本上依照豹一A1的標準製造,不過炮塔結構經過強化,加裝核生化(NBC)防護系統,車長與駕駛的夜視系統則換成星光夜視鏡,此外空氣過濾器也經過改良。第五批豹一統稱為豹一A2。6
豹一A1A1:是豹一A1的進一步改良型,防護能力為提升重點,炮塔與炮盾加裝布隆.沃姆斯(B+V)推出的模塊化被動裝甲套件,重約700∼800kg,以螺栓固定,裝甲與炮塔之間還夾有橡膠內襯。日後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與加拿大的豹一都全面加裝此種裝甲套件。此外,豹一A1A1的車頭上方另外焊接了一層鋼製裝甲板,此外空氣濾清裝置也經過改良。
豹一A3:豹一第五批生產型(稱為豹一A2)的後110輛,除了整合前述前232輛第五批豹一的所有改良外,炮塔與炮盾以焊接方式加裝間隙裝甲,炮盾形狀也改為楔型以增加避彈性。此外,原先炮塔後方的置物架整合至炮塔內,裝填手的潛望鏡也經過改良。
豹一A4:豹一的第六批量產型,共生產了240輛,改良了射控系統以及自動選速裝置。
豹一A5:豹一A1A1的進一步改良型,射控系統經過大幅改良,換裝EMES-18射控系統,整合有數字彈道計算計算機、雷射測距儀與炮手紅外線熱影像儀,此外換裝電動/液壓炮塔/炮身伺服裝置,並改良承載系統與核生化系統。改良之後的豹一A1戰力大幅提升,已經接近新一代主力戰車的水準。
此外,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ntall)也曾在豹一A1A1以及豹一A3上嘗試換裝該公司的Rh-120 120mm滑膛炮(就是豹二的主炮),火力大幅增加,載彈量則降至42枚。
西德曾以豹一的底盤推出了幾種衍生型,以下分別簡介:
1.豹一ARV裝甲回收車:從1966年起生產,西德內需以及外銷總數達810輛左右。車頭配備一具液壓推土/穩定鏟,車頭內有一具牽引能力達35ton的主絞盤,車體右前方裝有一具吊挂能力4.3ton、能360度旋轉的伸縮式液壓吊臂。此車可回收故障的豹一戰車,或者吊裝拆換豹一的動力包件
2.豹一裝甲工程車:由豹一ARV衍生而來,兩者的設計與裝備十分類似,不過豹一工程車的液壓吊臂能加裝松土齒來挖掘爆破孔,此外備有多種炸藥塊與爆破索,用於挖掘作業。
3.海狸(Biber)AVLB裝甲架橋車:從1975年起量產,車上裝有一具水平伸展式機動橋,伸展後長度達22m,可跨越20m的壕溝,能在5分鐘內架設完畢,可承受60ton級的車輛通過。
4.豹一戰鬥工兵車(Pionierpanzer):是德國新設計的戰鬥工兵車,結合豹一裝甲回收車與裝甲工程車的功能。車頭前方有液壓推土/穩定鏟,車體右前方有一具伸縮式液壓吊臂,前端附有挖土用的鏟鬥。此車型配備完善的防水系統,可在水中作業。德國陸軍將140輛原有的豹一裝甲回收車以及裝甲工程車改裝為戰鬥工兵車,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服役。
5.豹一駕駛訓練型:將原有的炮塔拆除,換裝一座駕駛用訓練艙。此訓練艙四周都有擋風玻璃,兩側有後視鏡,與一般卡車無異,前方並裝有一個假的炮身。
這種車專門供訓練坦克駕駛員用
6.獵豹(Gepard)防空炮車:在1970年代中期服役,除了西德本身外也獲得荷蘭、比利時的訂單。獵豹防炮車結合豹一的底盤與新設計的防空炮塔,炮塔兩側各有一門瑞士奧利崗(Oerlikon)KDA 35mm防空機炮,炮塔後方有折迭式旋轉搜索雷達,炮塔前方則有一具追蹤雷達。
由於設計優異,豹一推出後立刻吸引了許多北約國家的大批訂單,內銷與外銷的總產量最後總計為戰車系列4800輛、衍生型1772輛左右,遠遠勝過AMX-30的2300輛。15個北約國家中,總共有9國採用豹一式,儼然成了不成文的北約共同戰車,是196、70年代北約在歐陸抵抗蘇聯裝甲部隊的主要力量。總計豹一曾外銷比利時、丹麥、希臘、義大利、荷蘭、挪威、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亞,不過只有義大利獲得授權自行生產。以下便分別簡介:
比利時:比利時是第一個採用豹一的北約國家,總共採購了443輛豹一戰車以及衍生型,從1960年代末期起陸續服役,並在1975年起開始接受改良,包括加裝比利時自製的SABCA射控系統、換裝比利時FN的MAG 7.62mm同軸與防空機槍各一,炮身加裝熱套筒以及美制的穩定裝置,並改良儲彈艙。
荷蘭:荷蘭在1960年代末期採購448輛豹一以及189輛豹一的衍生型。荷蘭豹一戰車換裝若干荷蘭自製的配備,包括煙幕彈、儲物架等,爾後陸續加裝美制炮身穩定系統、EMES-12A3射控系統、改良型光學瞄準儀,換裝比利時FN MAG 7.62mm同軸機槍,炮塔也附加更多裝甲。
荷蘭陸軍豹一戰車
挪威:挪威在1960年代末期採購84輛豹一系列
義大利:義大利陸軍是豹一最大的外銷客戶,在1970年先跟西德購買200輛,爾後則獲得西德授權,由義大利OTO廠生產880豹一系列。此後,義大利還以豹一的技術為基礎,在1980年推出了OF-40主力戰車,曾外銷至阿拉伯聯合大公國。MjD
義大利陸軍豹一戰車
丹麥:丹麥在1970年代中期採購了豹一A3,規格與西德陸軍的相同。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在1970年代中期採購了90輛豹一熱帶衍生型以及11輛豹一工兵衍生型,經過部分修改以適應澳大利亞的氣候,並換裝比利時的SABCA射控系統。澳大利亞在2004年3月10日宣布向美國採購59輛M-1A2來汰換原有的豹一,全部將於2007年交貨完畢。
丹麥陸軍豹一戰車
加拿大:加拿大在1978年採購114輛豹一A3改良型,也換裝SABCA射控系統,加拿大稱之為Leopard C1,之後提升為Leopard C2;1990年代,加拿大又向德國陸軍採購123輛二手的豹一A5。爾後,加拿大在1999年起為陣中所有的豹一展開一項大規模改良計畫,其裝甲、炮身與射控系統都經過明顯的提升,彷彿是豹二A5的縮小版。
土耳其:土耳其在1980年採購89輛豹一系列,改良之處包括換裝EMES-12A2射控系統以及PZB-200日/夜攝影機。
希臘:雖然與土耳其是世仇,不過希臘與土耳其卻有不少使用相同武器的案例,豹一戰車就是其一。希臘在1981年採購110輛豹一A3改良型以及裝甲回收型,規格、裝備與土耳其豹一相同。由於希臘、土耳其常有針對對方軍事採購而起舞的前例,而雙方採購豹一的時間點又相同,所以這恐怕又是一起實例。
加拿大陸軍豹一戰車,可發現炮塔與車體側面增加了不少裝甲。
繼豹一之後,德國繼續以雄厚的工業底子以及豹一的經驗,在1977年推出了至今仍為全球公認最佳的豹二主力戰車,擁有眾多最先進的科技,終於能有效兼顧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事實上,從豹一獲得的極大成功就能看出昔日讓盟軍色變的德國戰車已經老店新開,並在豹二推出後重返顛峰。而豹一這個西德在二戰後自製戰車的處女作能達到如此成就,也證實了雖然德國軍火工業曾毀於戰火,但是雄厚的底子依舊存在,才能在一復出就有如此高水平的表現。雖然豹二在1980年代開始大量配備於德國陸軍裝甲部隊,但是豹一仍然繼續服役了好一陣子,直到1990年代德國大量裁軍才逐漸淡出。
早期型的豹二A4,方正的炮塔構型頗具特色
- 關鍵字搜索:
-
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