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不會炒雞蛋,說明什麼?
不久前,一條新聞引起人們的關注,說的是一位母親千里迢迢從家鄉趕到北京,為的是給在京讀博士的兒子洗衣服。而據這位母親介紹,今年已經30歲的兒子,至今連雞蛋都不會炒。博士不會炒雞蛋,這當然只是戲劇化的個案,但它卻像一個置放在陽光底下的多棱鏡,明晃晃地折射出諸多社會問題。
如今,在所有勞動者一起分享節日喜悅的背景下,在勞動的讚歌一遍遍被唱響時,這一表現出最樸素勞動形式缺失的個案,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和啟發呢?
大包大攬的愛,往往是傷害
章遠久(公務員)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一位母親的抱怨。剛考上大學的兒子從學校給她打來電話,問她怎麼洗衣服。她當時正在忙,只說了一句,「在衣服上灑些洗衣粉,再用水洗」。因為兒子在家時從沒洗過衣服,第二天母親不放心,打電話問兒子衣服洗得怎麼樣,兒子說衣服洗好了,但不能穿,因為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洗衣粉的痕跡。母親問,各個部分都揉搓到了嗎?用清水洗了幾遍?兒子委屈地說,你又沒說要揉搓,還要用清水再洗!
這些年,類似的新聞並不罕見,比如「大學生不會洗衣服母親飛機送餛飩」,「『大一』女生不會洗衣服母親無奈當『保姆』」,等等。讀過之後,常常唏噓不已,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但可憐歸可憐,這些母親也夠可悲的,因為她們並不知道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想想吧,今天孩子在身邊,可以全方位地照顧他。明天孩子到異地讀大學,也可以偶爾極端地花一個月的工資打個「飛的」去送碗餛飩。但是如果畢業後他又要出國留學呢,難道還要越洋去陪讀?如果自己身體不好了呢,難道還要像笑話裡講的那樣,烙個大餅,套在孩子的脖子上?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母親並不在少數。看著媽媽洗衣、做飯、收拾屋子,忙得一頭汗,孩子想幫上一把,聽到的卻是沒有餘地的拒絕,「快去看你的書吧,這兒沒你的事」,「把書讀好,比什麼都強」,「這不是你幹的活」!這些母親們並不明白,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呵護與拒絕中,孩子們錯過了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機會,而這也無形中為他們日後的獨立生活設置了障礙。
母愛無疑是偉大的,但大包大攬的愛,往往就變成傷害了。
別做「廢品」,更別做「危險品」
趙捷(IT業從業人員)
博士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神童魏永康,他才17歲就考上了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可惜因為在大學裡生活無法自理,去年收到了「肄業通知書」,被要求退學。
這位魏同學相當聰明,2歲識千字,4歲學完初中課程,13歲上大學,可怎麼到了中科院就被退學了呢?當然不是他智商不夠高,而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面能力太「低」了。這位「小神童」讀高三時還要媽媽餵飯,到中科大獨自求學後,連天冷了要加件衣服都要導師提醒,考試時間更改了他也不知道,學校也是萬般無奈才勸他回家再「修煉」兩年。
回家以後,小魏一開始鬧情緒,後來聰明的他很快就想明白了,不光學會了生活自理,還主動照料起因病癱瘓的爸爸,補上了做人最基礎的科目。
如果說小魏17歲不會照顧自己,父母有責任;那位博士30歲還要六旬老母親轟轟烈烈、不計成本、千里迢迢地來北京為自己炒個雞蛋、洗兩件衣裳,恐怕就不是所謂的「應試教育」、家教方式可以替他開脫的了。
記得電視連續劇《十六歲的花季》裡面有一段著名的對白:學生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道德品質不好是「危險品」。小魏不懂怎麼照料自己,我們能理解成無法合理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足以威脅到身體健康,曾經算是缺乏生存能力的「廢品」。不會炒雞蛋的博士先生呢?他的學習能力也不至於無論如何都學不會做飯、洗衣吧?而立之年,為了點家務活如此操勞老母,這算不算道德品質有瑕疵的「危險品」呢?
我們讚美知識,仰慕博學之士,但我們衷心地希望,這些智慧的頭腦別做「廢品」,更別做「危險品」。
不能忽視生活意義的教育
黎佳(講師)
煮麵條、炒雞蛋,都不是像走鋼絲般高難度的事情,同樣也不如寒窗苦讀十幾載戴上博士帽那麼有知識含量。所以,炒雞蛋、做家務,對於這位博士而言,是無論如何都應該學得會的。其實,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在這位博士的腦中,根本就沒把會不會炒雞蛋當成一回事。
博士不會炒雞蛋的事例,實際上反映出在現代教育中人們對於生活意義教育的忽視,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完善。我們的教育往往更加註重知識和技術的傳授,而忽略了對於生活意義的追尋。儘管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擁有大量知識和先進技能的人才,這一教育傾向也的確有助於培養這種人才,並直接推動了社會的前進,但是,在其背後也存在著不小的隱憂,那就是,容易培育出高智商、低能力的不完善的「人才」,形成一種有偏頗的社會結構。
其實,不管是具有高學歷的人,還是普通的社會成員,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並從中體味生活本真的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也需要有更多「健全」的社會成員。
現在,不少人在繁忙工作之餘,自己動手做一些「家事」,並把它們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享受生活樂趣的一種方式。或許,這就是重新認識生活意義的開始。
畸形競爭帶來的「營養不良」
張志達(退休教師)
我們的孩子,幾乎是從還在媽媽肚子裡孕育時起就進入了激烈的競爭狀態。
很多母親,即使本身沒有什麼音樂細胞,懷孕後也會一遍又一遍地聽音樂對胎兒進行胎教;孩子一出生,又馬上有0-2歲寶寶學習計畫等著他;緊接著就是挑幼兒園;擠進好小學;拼重點中學;搏名牌大學;然後又爭著考研究生、讀博士……
而他們不自覺地捲入的這些競爭,幾乎都是以學習成績論英雄的。「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兒」,學習成績往往也成了人們衡量「好學生」和「差生」的標準,甚至還直接影響到他們走出校門後的就業競爭。
生活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博士也好,碩士也罷,哪裡還有閑暇顧及炒雞蛋之類的日常生活瑣事?更何況,時下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小心呵護,百倍關愛。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分數高,其他一律不用操心,保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噹噹。
正由於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和對成材認知的誤讀,許多孩子在家從來沒有摸過掃帚,碰過抹布,也不清楚炒菜應該先放油還是先放菜,甚至連最基本的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而一旦遠離父母獨立生存,這種能力上的「營養不良」便暴露無遺。
而經過數次激烈「競爭」選拔出來的「人才」,也很有可能是一株不堪一擊的溫室花朵。
這位博士太懶
夏尚(自由職業者)
據我所知,大部分博士是會炒雞蛋的。不僅會技術含量低的普通炒雞蛋,還會相對高難度的西紅柿炒雞蛋。
很多人認為,30歲的博士不會炒蛋,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是父母的盲目溺愛和片面的教育方法,導致了很多孩子只知道「一心只讀聖賢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同時這也是嚴重的公共教育體制問題,是高考指揮棒大棒一揮,讓博士們「遠庖廚」了。
其實我倒覺得,除了這些有認識高度的複雜原因外,還有個很簡單的原因,那就是這位博士老兄太懶。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他不是學不會炒雞蛋,你想啊,那麼難考的博士考試都通過了,還能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雞蛋?其次,我們也不能斷言他的動手能力差,我有一些碩士、博士朋友,從小學讀書到現在,沒炒過雞蛋,沒洗過衣服,可實驗做得倍兒棒的大有人在。所以,懶是他的一個問題。
話又說回來,聰明的人往往都有「四體不勤」的慵懶特性,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我們的主人翁這麼「幸運」,有一位呵護備至的「好」母親,可以千里迢迢跑到學校來照顧他。
不過,可別忘了,母親可以照顧他一時,但照顧不了他一世啊。
素質教育,別成「遺失的美好」
王寬(外企職員)
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要從小開始,這是我們都明白的道理。但事實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社會、學校、父母就把培養的重心放在了學習成績上,這也勢必把做家務、提高動手能力這個環節理所當然地放在了次要再次要的位置,久而久之,就連一席之地都沒有了。
提倡「德、智、體、美、勞」,倡導素質教育,都是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更看重的還是智育,說到底抓的也還是應試教育。
很多父母自認為諳熟現行的教育體制,奉行「成績才是硬道理」的原則,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他們什麼事情都可以幫忙代辦。於是,孩子們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視線被遮擋了,「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時代、世界,乃至家庭生活中的諸多風景,也就這樣被匆匆錯過了。
當按照家長們的理想,「生產」出了一個又一個數理化呱呱叫,但道德指數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懂生活,也不會生活的「人才」後,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就只能變成「遺失的美好」。
「以人為本」,這是常被掛在嘴邊的話,在教育體制中,如果社會、家庭都做到這四個字,真切考慮未來社會全方位人才的需要,當然就不會出現今天這種老母不遠千里為博士兒子洗衣做飯的怪事了。
一個誇張的假設
祖偉(碩士在讀)
一年前,我和這位博士老兄一樣,也不會炒雞蛋。
當然,不能全怪我,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沒有掌杓的機會。讀大學前,衣食住行每天都由父母安排,一點都不用我操心;上大學後住校,餓了去食堂,不乾淨的衣服有洗衣房可代勞。
後來談了女朋友,她對我的要求比我媽對我的要求還高,讓我必須學會燒一手好菜。於是,在她的「威逼利誘」下,我邊學邊琢磨邊操作,終於成功地學會了以炒雞蛋為代表的一系列家常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現在做的番茄炒蛋比我媽做的還要好吃,而做菜的過程,也讓我體驗了從來沒感受過的家務勞動的快樂。
以我的切身經歷來看,這位博士的問題是,他長久以來一度錯過了學習家務勞動的機會,或是根本就沒想過去嘗試。這也難怪,與備受推崇的腦力勞動相比,家務勞動顯得過於「平庸」了。雖說勞動著是美麗的,但每日打掃庭院,面對柴米油鹽的瓶瓶罐罐,時間長了,審美疲勞了,也就喪失了嘗試做家務的興趣。
但話又說回來,除了享受勞動的樂趣,是不是就沒什麼理由一定要人們學會煮飯燒菜、縫補打掃了呢?我聽過這樣的觀點,說博士不會炒雞蛋,沒什麼大不了,因為社會分工這麼細緻,大大小小的商店、飯店紅紅火火地開著,洗衣房、縫紉鋪、修補作坊,一應俱全,一切家務活都可以由別人代勞。
真是這樣嗎?還是做個有點誇張的假設吧:某夜,一個人餓得胃疼,跑進廚房,粒米皆無。欲買,商店早已打烊。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打開冰箱,發現只有兩個雞蛋躺在裡面。驚喜,隨即失望,因為他還不知道怎麼讓它們由生變熟。
(阿拉丁)
- 關鍵字搜索:
-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