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和「春遊」——大陸版的黑色幽默

4月15日,大陸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報導: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的青山鎮的一些學校為了創收,連續讓學生到茶場採茶。採茶總計500公斤左右,粗略估計已為學校創收近萬元。

記者在青山茶場採訪時看到,這裡有100多名青山鎮小學的學生正在採摘茶葉,採茶時間從早上6點半到11點半,時間長達5個小時,站立工作讓一些孩子根本無法承受。在一個茶場的記錄本上面,記載了青山小學的孩子們來這裡採茶的情況:從2月25日到4月10日,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共採茶9次,並且詳細記錄了每一個班級每天採摘茶葉的重量。

  通過進一步採訪,學校承認組織學生採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創收。從學校自己做的記錄來看,不僅在青山茶場,學生們還在別的茶場採過茶。截至4月10日,至少停課11個上午參加採茶。為了保證學生的採茶速度,學校還給各個年級的學生下達了相應的任務量。即每個學生必須採夠價值50元的茶,如果完不成,老師還罰寫小字或者安排一些髒活、重活讓孩子干。

  青山鎮的一些居民告訴記者,現在正是春茶上市的季節,從農曆節氣清明節前到穀雨是採摘茶葉的黃金時間。由於茶葉生長的特點,如果不在這短短二十天左右的時間內及時採摘的話,這些茶就失去了市場價值,因此這段時間是茶商們一年中最缺人手的時候。而大部分的勞動力都去外地務工去了,婦女們也在忙著農活,所以,學生採茶是產茶區的一種慣例。每年的這個時候,茶場的老闆都會打學生的主意。在青山鎮的一所中學,記者看到,學校裡有不少教室都空蕩蕩的。一些學生家長說,該中學的學生出去採茶了,一去就是一整天。那麼,學校為什麼要讓學生參與創收呢?

據瞭解,一方面是因為教學經費緊張;另一方面則是還有賬要還。而且現在也不允許向學生亂收費,所以讓學生參加一些勞動,掙點工錢,幫幫學校。

  當記者就此向當地教育部門的領導徵詢時,領導卻說,讓學生採茶是開展會實踐的一種方式。再有就是從學生體質上考慮,因為現在學生體質越來越差,而上山採一些茶葉則能達到鍛練身體的目的。並且,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體驗一下勞動人民的辛苦,還能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而茶場老闆則輕鬆地說:學生們有時候以春遊的形式來茶場採採茶,瞧瞧,看看。而小學生們卻說,採茶葉的時候天上好晒人;有時候太熱,有時候太冷。孩子們辛苦多日不僅得不到一分錢,還要為完不成任務擔驚受怕、接受懲罰,這是什麼社會實踐啊?還美其名曰「春遊」。真是氣煞人也!

大家想想,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哪有什麼勞動能力啊,他們還應該是玩的年齡呀,而學校卻打著社會實踐的幌子,把孩子們當作創收的工具!在學校裡,孩子處於絕對的弱勢地位,老師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家長們對學校的決定也很難說不,孩子們除了服從以外別無選擇。誠然,參加勞動、參與社會實踐對於學生來說當然是必要的,然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如果採茶確實屬於正當的社會實踐的話,因此而佔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那學生還是學生嗎?

其實,學校出此下策也情非得已,因為辦學經費實在是太緊張了,怎一個「窮」字了得!可悲啊,這就是大陸的教育現狀!中共寧可為了討好美國,隔著太平洋大把大把地往「波音」、「摩托羅拉」等大戶那「砸」錢;寧可為了往臉上貼金也順便討好連爺爺,給予臺灣大量的經濟優惠政策;寧可為了維護腐朽的專制統治,拿出巨額的財政收入鎮壓「法輪功」,卻不能給山村小學多「賞」倆錢,逼得學校為了生存不惜拿孩子的身心健康去做「賭注」。可見,在大陸哪怕你還是一個小孩,也逃不過被「迫害」的命運,豈不悲哉!

信陽是一座歷史古城。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且號稱中國「茶都」。信陽毛尖也是中國名茶,有幾百塊錢一斤的,也有上千塊錢一斤的,而我們在品嚐「毛尖」的同時,會不會想到這茶是不是採自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之手呢?(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