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欲踩著中國製造崛起

「現在,如果你手裡是一個中國玩具,那麼就意味著你買不起更好的。」在3月24日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導中,印度玩具廠商拉傑什.阿羅拉如是說。他的工廠生產的玩具開始向英國出口,向印度本土供應的玩具也具有競爭力,打破了印度玩具「結實卻很寒磣」的一貫形象。

「我們正通過一條漆黑、漫長的隧道,但現在有了光亮,而且十分明亮。」雖然沒有詳細的行業數據,但是印度玩具業協會主席拉凱什.維爾馬相信印度玩具製造商已不再節節敗退,並開始從中國競爭對手那裡奪回失地。「我們和中國之間有筆賬要算,我們將雪恥。」維爾馬說。

業內人士認為,印度玩具廠商打算靠高於中國低價玩具檔次的產品來搶奪中國玩具在全球的份額。給了印度玩具廠商超越中國玩具業信心的並不僅僅是出口,在剛剛過去的印度胡裡節上,印度廠商還搶回了一些傳統用具,如水槍的市場份額,此前,印度水槍用具市場被中國廠商「攻陷」已經有五六年之久。

不過,當問題最終回到「印度製造」是否能夠挑戰「中國製造」時,一些曾經在印度生活過的人給《國際先驅導報》的答案卻都是否定的。一位對印度市場甚為瞭解的人士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印度的製造業相對比較薄弱。從他與印度經濟界相關人士接觸瞭解到的情況看,印度連濕紙巾這樣製作工藝相對簡單的產品都生產不好,製造業基礎薄弱可想而知,要超越中國製造,顯然比較艱難。

「從東亞各國的發展經驗看,製造業是個累積的過程,不可能跨越式發展。」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中印經濟的劉小雪博士說。僅就玩具而言,劉小雪博士認為,玩具最重要的是外觀和商標,在這兩個方面,印度目前都不具有優勢。就加工環節而言,印度相較於中國沒有什麼優勢。「中國並非只有勞動力成本低,而是整個製造、流通環節的成本都比較低。」 劉小雪介紹。

而印度除電信行業以外,大多數基礎設施服務成本都比中國高出50%至100%,印度製造商要多支出一倍的電費和兩倍的鐵路運輸費,目前,這種差距仍在擴大。不過,記者採訪中,也有專家認為,印度製造業確實非常有可能走一條和中國不同的路,走相對高端的路線,靠比中國產品檔次高來獲得市場。

「印度玩具業的發展思路似乎與汽車零部件的思路一樣,靠人才優勢,走研發、設計之路。」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戴永紅認為,在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方面,印度做得比中國要好。

戴永紅介紹,像印度目前發展得比較好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就是利用了知識密集型的優勢,做零部件出口中心。「他們不僅僅是生產,而是從一開始就提出做汽車零部件全球研發中心的目標。」戴永紅說。而像濕紙巾這類的勞動密集型且低附加值的產業,並不適合印度發展。

「在會計制度、法律制度、語言等等方面,印度比中國更容易和西方國家溝通,這讓他在設計和研發方面更有優勢。」劉小雪分析。「印度正在把軟體方面的優勢運用到傳統產業中去。高科技行業對傳統產業有『溢出效應』,但是這個效應不是馬上顯現,有滯後性。

前幾年,印度軟體業的發展並沒有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現在這種拉動作用已經開始顯現。」戴永紅預測,印度玩具很有可能整合其軟體的研發優勢,靠智能化、遊戲化來對抗中國玩具。這種模式符合印度國情。「印度和中國走同樣的路競爭不過中國,靠走研發、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之路來發展製造業之路,可能會走得更為艱難一些。」劉小雪認為。

去年9月印度「全國製造業競爭力理事會」發布的《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指出,「僅僅是為了保持目前7%的失業率水平,印度每年得在農業以外創造700萬至 800萬個就業崗位。」而對於未來20年內預計將離開農業領域的數百萬非熟練工人而言,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被看作是惟一能夠實現就業機會的來源。

劉小雪介紹,印度大部分勞動力的素質決定了其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將會相對艱難。因此,要在跨國公司知名品牌林立的市場中創立自己的品牌,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