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誠信危機 復旦大學"一面定終身"

2006年4月2日,復旦大學終於在各種質疑聲中完成了嘗試性的『面試』招生。通過這次招生,有300名高三畢業生,可以直接被復旦大學錄取,從而避開了萬人同擠的高考『獨木橋』。本來這是探求高考多元化的一條路,可是還沒有得到掌聲,到是迎頭潑來了好幾盆**!想想也不奇怪!在中國目前這種缺乏誠信的社會狀態下,這樣的改革未免有點『徒增笑耳』!]

在車上,拿起剛剛買的報紙,第一醒目的就是復旦的全新招生方式。細細讀來才發現,原來現在高考的改革已經進入了實際性的嘗試階段,先不論這樣的改革是否可行,就這樣率先的嘗試,就先給復旦大學讚一句:好樣的!

大概情況是這樣的:復旦把今年招生計畫的10%的名額專門提出來,採取面試的方式來決定對招生對象的取捨!以今年來說,復旦在4月2號通過面試基本上確定了300名的新生,以此推之,復旦今年一共的招生計畫是3000人左右。與其他2700名必須通過高考來贏取進入復旦的機會相比,這些已經通過面視進入復旦的300學生,實在是非常幸運的!我相信現在一定在家裡高枕無憂的哈哈大笑吧!

從客觀上來說,這樣的嘗試是值得提倡的,對於學校有更多自主選擇優良學生的機會!對於學生,有更多展現才華而不是分數的機會!對於家長有更多培養途徑選擇的機會!對於社會,也可以緩解一直以來對於『一考定終身』的詬病和漫罵!既然有這麼多有利的東西,為什麼現在卻沒有人出來大聲叫好?為什麼對傳統的高考大聲斥責的媒體、專家,對於這種新的方式不出來『吹捧』?哪怕是出來說幾句鼓舞的話也行啊?可是,很遺憾,沒有多少支持的聲音,為什麼?

無他,因為國人現在生活在一個病態的社會!如果生活在病態的社會不自知到還好,可以糊塗的快樂!但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生活在病態中的!更可悲的是我們每每都會在這個病態的社會中,除了過過口隱的喊幾句,卻沒有辦法對其改變做出任何的努力!而最最可悲的是,我們逐漸的也融入這個病態的環境,自己也變成『病人』了!

現在想想我們目前發生的一切:我們懷疑別人對我們的好意;我們懷疑醫生的醫德、我們懷疑教師的師品、我們懷疑愛人的忠誠、我們懷疑親人的親情、我們懷疑購買的商品、我們懷疑進嘴的食物、我們懷疑工作的持久、我們懷疑物價的穩定、我們懷疑朋友的微笑、我們懷疑門外的笑臉…………一切都源自於我們的這個『病態』--誠信的喪失!

回到復旦的招生一事,報紙上說,雖然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至少於中國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其實是借鑒美國的多元化選拔方式)。但有幾個問題卻讓人樂觀不起來,具體舉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家長對招生單位這些決定取留的老師的公正性的質疑;第二方面是招生單位對考生學校及相關老師的質疑;其三是社會對這種改革嘗試本身的質疑。正是這三方面的質疑,讓復旦的這次嘗試在還沒有得到任何掌聲的時候,就已經面臨著退縮的尷尬,那麼這些質疑有理嗎?讓我們具體來看看。

第一是家長對招生單位的老師的公正性的質疑。這個很好理解,一直以來的『一考定終身』雖然也是弊病種種,但卻有一個事實不容質疑:就是相對的公正性。能不能進大學以高考成績來決定,雖然那些窮人家的孩子不一定能有那錢財讀的起大學,但至少獲得了一次公平的參加考試的機會!並且最終的結果也是相對公正的,就一個分數線,上了就可以上大學,沒有上線就只有復讀或者放棄!這個不因為權貴,不因為錢財,不因為地域、不因為身份而有所不同!因此單從公正性上來說,傳統的『一考定終身』是可以讓所有考生和家長放心的!

而現在由『一考定終身』變為了『一面定終身』。不管有其他什麼再好的理由,如果脫離了公正性這一最起碼的原則和基礎,什麼都是空談!可是如何來鑑定其公正性?我不知道具體的情況,但大體可以猜測一下這樣的面視的場面:幾個甚至幾十個招生學校所組織的招生委員會,在某一個地點,對來參加面視的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等綜合性『素質』進行考核,甚至最後可能還會有個量化的標準,以說明誰優誰劣!這兒我就要提出 幾點質疑:

質疑1:這個招生委員會如果成立,請問如何保證專家委員會成員在選擇學生方面的公正性?千萬不告訴我說這些成員都是大學教授,都是什麼專家。因為專家和教授並不代表公正和客觀的立場!專家和教授並不代表一定具有健全合格的人格!專家和教授並不表示一定具有伯樂的眼光,更何況現在的專家滿地爬,教授給點錢給出版社出兩部『書』就可以評了!

質疑2:以什麼標準作為決定學生取捨的標準?也就是說以什麼尺度來判斷學生的高低?這說起來可能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十分困難,因為中國的教育從小培養的本來就是應試教育,一個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時,基本上也就只能從成績上來區分其『優劣』。另外頂多可能也就是什麼『奧數』什麼的,而如果將鋼琴、體育特長、器樂等方面考慮進去,到也不錯,不過這在目前的中國可行嗎?不容樂觀!

質疑3:如何避免不退回到『一考定終身』?如何避免不做圓圈式的無用功?之所以會提出這第三點質疑,是因為在面對來自大眾的公正性的疑問和質疑時,據說有專家出來『撥亂反正』:考生的考核不僅僅是面試,還增加了『綜合能力測試』,據說這個測試涉及到十多個學科的知識,可是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應試』嗎?如果要以這個『綜合能力測試』作為客觀依據,那何必費此周折!

第二是招生單位對生源學校及老師的質疑。復旦的這次嘗試是借鑒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大學生選拔方式,也就是主要的參考依據就是這些學生的平時綜合表現,也就是高中三年以來,甚至初中以來的綜合成績和素質的表現。這在國外是非常普遍,也是成功的運用了好多年的選拔方式,並且美國等西方國家教育的發達也證明,這樣的選拔方式確實是成功的!但是在我們國家,特別是目前的中國,這樣做則有點『東施效顰』的感覺。

質疑的第一個問題:學校會不會把最優秀,最好的學生送到這些招生學校來進行選拔?之所以會有這個疑惑,是因為中國的學校就是以升學率和考上好學校的學生作為榮譽,老師的被肯定,學校的被肯定,特別是學校領導自己業績的被肯定,都一定程度上和每年有多少頂級大學的錄取名額有關。如果學校有成績和綜合表現很好的學生,並且可以有考取清華、北大的希望,那麼學校是斷然不會把這樣的學生送到復旦來的!因此,從這個問題來說,參加選拔的不一定是最優秀的學生,從源頭就決定了復旦這種改革的尷尬!

質疑的第二個問題:考生平時表現的直接見證人,同時又是推薦人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如何保證所推薦考生時的公正性?如何保證考生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因為美國的教育很注重平時的積累和表現,而國內平時的表現只有一個體現--試捲上的分數,所謂的綜合表現可能除了分數,也就剩下能否跑兩圈操場,是否能按時完成作業了!可即便是這樣的『綜合表現』都可能是臨時『杜撰』的!這應該不是怪談,我想,大凡經歷過學生或者正在經歷的學生都應該是深有體會的!

不僅如此,老師還具有推薦權利,畢竟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這樣被選拔的機會!就拿這次復旦來說,一共只確定300名,一共參加的有1800多名。而全國除了那些想讀清華北大,並且有能力考上的學生,還有多少人想上復旦?可以毫不誇張的將達到幾百萬人。從這幾百萬人裡要選擇出1800多人參加復旦的選拔,這個就是一個權利的問題,我不確切的知道,推薦權是否全在老師手裡?學生是否可以自己去報名,毛遂自薦!如果這個推薦權全在老師手裡,由老師決定誰有資格去參加復旦的面試,那麼對於老師推薦中的公正性的質疑就必然存在,也是合理的!畢竟,現在連老師,也逐漸的失去了他們所要倡導的『誠信』了!

那是否可以跳過老師直接選拔呢?聽起來好像不錯,事實上不行,有句古話說的好:『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對於一個學生的綜合表現,只有日日與之接觸的老師才是最清楚,最具有發言權的!因此,招生單位對於考生學校和老師的上述質疑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這個質疑要真正不成為質疑,要到什麼時候?我看不到希望的!

第三是社會對改革本身的質疑。這種改革的初衷是好的,是想通過更合理的途徑選拔更合適更全面的人才,可是社會大眾並不一定會因為初衷就來定性,事實也證明,很多初衷是好的政策和措施,過程和結果都是十分讓人失望的,比如醫療改革,比如教育產業化。

質疑的第一個方面:招生單位如何保證對於生源的公正性?拿復旦來說,300個名額裡有多少上海本地的名額?有多少外地的名額?有多少貧窮地區的名額?這個名額怎麼讓社會明白,並確實證明是一個對考生相對公證的分布?這會否導致地域性的歧視和地域性的受教育機會的對等性?這會否導致貧窮地區學生唯一的改變自己命運的公正機會被剝奪?

質疑的第二方面:很多人從『人性本惡』的角度出發,認為這個改革本來就是為了給那些錢、權、勢的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和可行性,是錢權與高等教育機會交易的更便利的途徑。在國內目前特權存在,多種行業腐敗的情況下,社會大眾對改革者從出發點就開始提出質疑,也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心理。

質疑的第三方面:因為面視都是在高校的本部。這在客觀上就限制,甚至說剝奪了外地學生來學校面視的公正機會。特別是對於相對貧困,家庭負擔相對嚴重的學生,更是把他們的就學之路變窄了!試想一個貧困生,當接到千里之外的學校去爭取一個幾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分之一的機會時,是喜是憂?因此,這樣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一種拓寬富人的教育機會,消弱窮人的就學機會的嫌疑!

質疑的第四方面:誰來監督招生學校的工作?誰來評定其招生過程和結果是否公平和公正?有沒有這樣的監督機構?如果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和機構,誰來保障學生的利益不被肆意剝奪?

從上面這三個大的方面,十個小的具體問題的質疑,可以看出,所有的質疑其實都是由一個問題所牽引,那就是社會誠信的缺乏!仔細想想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氛圍,想想身邊的人和事,不禁打了個寒顫,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病態社會?

對於老百姓來說,高考是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競爭方式,也是到目前為止,農村孩子和弱勢群體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大的選擇途徑!既然是改革,必然會存在打破既有次序,建立新的規則。但問題是這個新的規則的建立是以什麼為基礎,是以什麼為原則?是為特權階層還是真正為全民大眾?誰來鑑定?

想學習西方的教育成功模式沒有錯!想改變目前存在的教育弊端也沒有錯!但關鍵是不能只搬皮毛,不理精髓!對於西方的高等教育招生方式,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那樣的招生方式是建立在全社會的誠信機制之上的!是人與人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充分誠信保證!如果不管這個事實,而妄圖採取同樣的招生措施,這無非是又一次醫療改革!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再來承認這個改革是失敗的!是不了了之?還是強詞奪理?

任何一種改革,都必須要有相應的環境和社會機制!高考也是如此!在目前整體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在全社會都缺乏誠信機制的病態下,照搬別的國家的教育模式,只能是『東施效顰』!當然,不管『效顰』多少次,那些倡導改革和實施改革的人,最後頂多也就是一紙公文--改革失敗,而最直接的受害者,那些渴望通過升學改變命運的學子,在這個改革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損失和傷害,誰來負責?

因此,基於上述理由,我堅決維護現有的高考選拔機制!雖然這樣的機制弊端重重,但至少還有相對的公正性,至少還可以讓那些寒窗夜讀的學子相信高考仍是自己改變命運的轉機,讓自己有繼續追求的勇氣和動力!其他的任何改革嘗試,一旦缺乏了公正性,不管有什麼好的託詞,都是狗屎--一個本來人人平等的教育機會,被硬生生的分成了三六九等,不是狗屎是什麼?

那是否就一直這樣,不去改革?非也!政府的職責本來就應該探索和制定更合理,更優秀的政策和制度,嘗試性的改革和變新是必須的,只是我個人主張在一定區域內,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試點。而像現在這樣根本不成熟就要拿出來說事,甚至還想有掌聲,那就實在是只能給於臭雞蛋了!

或許我是很悲觀的!因為我內心深處始終認為,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但改變不了所處的環境,當環境整體已經是病態時,我們硬要去證明自己的『健康』,可能只會頭破血流!當然,可以選擇聰明的迴避,可以保持自己相對場合的『健康』!但能『健康』多久?

今天看到了這篇關於高考改革的報導!突然又讓我有了生病的感覺!環顧四周,居然找不到可以醫治的良藥!咬咬牙,關了電腦,出去喝一盅,也就不想了,可是我們那些『高瞻遠矚』的專家和教授們,你們可不能咬咬牙,你們這一咬牙,可關係到好幾百萬人的前途命運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明空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