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美國:華人在美國人眼裡究竟是什麼樣子?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之外,恐怕美國的華人最多了,目前至少有數百萬。就拿洛杉磯來說,它可稱華人最大的聚集區。有人說洛杉磯有華人80萬,也有人說是90萬,甚至還有人說有100多萬。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連美國政府也是一筆糊塗賬。據美國官方統計,有65萬。不過這個數字顯然極不準確,因為它並沒有包括許許多多非法偷渡的人蛇、短期訪美滯留不歸的人員以及變動不居的盲流人口。

  這裡的華人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甚至更多代……,其先祖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來北美淘金、修鐵路、做苦力的廣東臺山人。這些華人有從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來的,也有從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來的,還有從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轉道而來的。這其中,大陸客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後來的。這些華人有合法的、非法的、半合法半非法的,有留學的、做正當生意的、隱居當寓公的、搞政治避難的、鋌而走險作姦犯科的。大部分都是一心追逐所謂美國之夢。

  華人在美國人(嚴格說來是其他美國族裔,如白人、黑人以及拉丁裔人等)眼裡是什麼樣子的?美國人對華人的印象,大致有四個主要來源:舊中國城、新中國城、校園、高科技行業(其他還包括遍佈美國各個角落的中餐業〕。這四個來源很自然地造成了美國人對華人刻板的定型(Stereotypes)或原型(prototype)偏見。

  舊中國城(老唐人街)的華人,不管他們是什麼時期來美的,永遠是移民的第一代,因為新來的移民不懂英文,不懂美國文化,無法融於主流文化,只能聚集在傳統的華人區。他們最早來自廣東沿海(如潮汕和臺山地區)或福建沿海(如閩南)一帶。至今已有大約160多年的歷史。舊中國城由於歷史的沿襲和地理格局的侷限大都非常髒、破、亂、鬧。據有關的也許帶有偏見的評價,這一類華人主要有以下特點:1)屬於南方華人,多半身材矮小、尖瘦臉、面灰黃、深眼窩、厚嘴唇、小鼻頭,動作快捷,說話聲音大,而且喜歡拖長音;2)很能吃苦耐勞,但文化不高、眼光不遠,大都從事餐館、洗衣店、雜貨店等各種分散型小買賣;3)法治觀念不強;4)不太注意公德;5)自成一體,幾乎與美國主流社會格格不入;6)頗重義氣,講究傳統的習俗和規矩;7)宗族觀念強,常以某姓氏為亞文化的聚集紐帶;8)封建幫會起著很強的社區控製作用,不少人喜用非經濟手段牟利,甚至有一些人處於黑白道買賣之間;9)男性的大男子主義觀念較濃厚,但對家庭有很強的責任感,相對的,女性則多處於依附地位;10)善於趨利避害,往往可以在不張揚的情況下保護自己並獲得利益;11)比較信奉佛道或「黃大仙」一類的某種地方傳統宗教,多數相當迷信;12)不太注意衛生,不很重視教養,有不少不良習慣;13)太多的時間用在吃喝上;14)不少人好賭、好嫖,也有的人吸毒。

  新中國城主要是20世紀70-80年代以來興起的新型華人社區,以大洛杉磯地區中俗稱小臺北的蒙特利公園(Monterey Park)市以及阿爾罕布拉市、阿凱迪亞市、鑽石吧市、胡桃市、喜瑞都市等為代表。最初由港臺的新移民組成。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的新移民也越來越多。新中國城的新華人移民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1)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在原住地時,或因原本家底頗豐,或因經濟起飛而暴富,或因黑白道生意而發跡。由於政治經濟等多種原因,有的是來避難的,有的是功成名就來當「寓公」的,有的是來製造狡兔三窟的退路,有的是來「洗錢」轉移財產的,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雄心勃勃,是來圖更大發展的。總之,他們比較富裕、成功,背景複雜,素質和教育水平也比較高。2)這些人來到美國後,比舊中國城的那些老移民眼光要遠,手筆要大,注重科技,更接近現代化都市的要求。他們所經營的生意比老移民更多元化、更廣泛,規模也大得多。3)對美國主流社會的接觸面比老移民廣泛和深入得多。4)在繼承中國文化傳統方面,比老移民表面上要「高雅」一些。5)對華人內部政治分野和敵對的意識較強。6)對在美國參政的意識比較強。7)對錢更帶有資本化的理念。8)容易在經濟政治的大方面上違法。9)有更大的物質欲和更奢侈的享受觀。不少人由於錢財豐厚,住豪宅、開名車,出手闊綽。10)不少人富而不貴,為富不仁,不注意回饋社會。

  校園的華人主要是二次大戰後從大陸(如西南聯大等)來美的留學生、1949年以後從港臺或其他海外地區來的留學生,以及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來美的大批留學生甚至還有所謂小留學生,此外還有當地華人成為學生的下一代。據有關評價,這一類華人主要有以下特點:1)聰明勤奮,大多在數理化以及工科醫科等學科領域出類拔萃;2)許多人不太熱衷社會公益活動,往往給人以書獃子(Nerd or Bookwarm)的印象;3)由於不太注意體育運動,多數人身體不強健,甚至瘦弱;4)多持比較現實的功利目的,對人文和社會學科不感興趣;5)善於考試,但讀死書的多,具創造性的人才少,多數人僅能成為某個行業的專業機器,很難有大的成就(匠人與大師的區別就在於此);6)表面上扎堆抱團,但並不像日本人和韓國人那麼有團隊精神;7)不太能夠與美國其他族裔的學生融合在一起。

  一般說來,高科技公司中的華人多是各自進入職業市場後的校園華人,比較年長成熟,但分散而自成一體。據有關評價,這一類華人主要有以下特點:1)教育層次高,熟悉和勝任本專業的工作;2)由於文化差異和語言的限制,很難進入高級管理層;3)多明哲保身,消極的個人主義,只想搭便車,不注意積極爭取個人的權益;4)同胞之間的內鬥、猜忌和排斥遠嚴重於其他族裔,常有「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態;5)理論性較強,應用能力不一定強,鮮有創造性,不少僅為職業機器(這種情況在未來會越來越多,因為大批的大陸獨生子女大軍出國鍍金潮開始了,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高分高智而低能,等他們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暴露更多的毛病);6)不能有效地融入主流社會;7)喜歡單干,而不喜歡合作;8)多數人僅注意個人事業,不重視回饋社會,不熱心公益事業;9)多數人顯得文弱,而缺乏朝氣。

  在美國人眼裡,對華人比較正面的評價是:1)注重家庭價值,責任感強,遵守男人和當家長的承諾;2)感情內在、細膩、相對忠誠;3)男性對女性比較捨得花費,不太計較利益得失,不像美國男人在經濟上分得很清;4)講義氣,重信諾,人情味濃,重視社會人際關係;5)心理素質很獨特,有很強的堅忍力和克制力,不容易情緒用事,變通的能力很強,較容易適應各種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例如在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中,幾乎都是白人和黑人而找不到華人,因為後者總可以放下身段以求謀生;6)工作兢兢業業,吃苦耐勞;7)智力優秀,反應敏銳,領悟力快;8)動作靈活快捷,容易掌握各種技巧性的運動。

  對華人男性的主要負面評價是:1)不重視男女平等,有一定的大男子主義;2)不善於浪漫的外在表現,不太注意儀錶和包裝;3)大多數不注重體育鍛練,身體不夠強壯;4)過於強調烹調的口味,而不注意健康食品,因而往往顯得營養不良;5)不太注意衛生,不太注意養成良好的教養和生活習慣;6)不太熱心公益事業,也不太注意社會公德;7)法律觀念不強,凡事喜靠人事通融;8)創造力不強;9)過於依賴金錢和物質利益來吸引女性。

  在美國,華人女性很容易成為違法和犯罪的受害者。在這裡,我們必須多用一些筆墨來分析一下華人女性。與美國女性以及其他各國女性相比較,一般說來,在美國人眼裡,華人女性有下列特點:1)性情溫順,待人賢惠,處事得體,任勞任怨;2)家庭觀念強,對丈夫和子女很會照料;3)教育水準比較高,文化素養比較良好;4)持家勤儉有方,善烹調和料理家務,理財較為精明;5)注意為妻貞操,感情比較專一,不容易情變,能使家庭穩定;6)身材苗條,皮膚細嫩,面容顯得年輕,似乎不易見老;7)某種生理體質和心理感情特徵易使男性產生性滿足感;8)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較低。

  美國人對華人新女性移民有以下看法:1)比一般的美國女性要有心機得多,做事更有策略,更有現實的理性和生活的邏輯,往往以退為進,善用迂迴戰術,最後總以某種韌勁兒達到自己的目的;2)婚姻觀較現實,多有明確的物質目標,如綠卡和經濟保障等,但不一定建立在真正的愛情基礎上;3)金錢感強,但財產的法律觀念卻不算太強,也就是說,在目前的階段,比較注意眼前利益,而不像美國女性那樣更注意權益的法律保障;4)社會適應性強,比華人男性更容易融入西方文化,但缺少對西方文化的深入瞭解,盲目模仿性較強,在很多方面,甚至連美國女性都自愧不如;5)不像想像的那樣保守,而是相當驚人的性開放,甚至比美國女性容易上床得多,並且不做任何的防護性措施;6)對婚姻和感情的忠實程度不再像傳統的華人女性,經常也會像不少美國女性那樣,容易感情轉移,但常常是從物質需要出發,遇到更富有或經濟更靠得住的,便另謀高就;7)在某些價值觀上與美國女性接近,但在人格和身體方面仍有差距,仍注重吃喝玩樂等純粹聲色的享受,而不注意多元化的精神情趣和體育鍛練;8)比較注重形式上的獨立和自由,而忽略真正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由,往往表現為一種消極的個人主義,而不是積極的個人主義,即並非自覺、主動和有意識地把自己作為整體女性的一分子去爭取權益,而只是為自己撈一點兒暫時的利益;9)比較注重外在的「浪漫愛」,而忽略發自綜合精神修養的內在「浪漫愛」,往往會被某些西方男子的表面包裝所吸引;10)由於本國社會的開放,尤其是來美生活方式的變化,感染「艾滋」等各種性病的可能性比以前高了很多。

  拿最後一條來說,亞裔和華裔女性患「艾滋」病毒的比率越來越高。為引起人們重視,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精神研究所的華裔心理學家陳雅珊博士與該校其他專家合作,攝製了有關亞裔女性與「艾滋」病毒的影片。這部影片讓觀眾觸目驚心。陳博士告知,「艾滋」病毒在女性中嚴重蔓延,自1991年以來,美國女性 「艾滋」病毒患者增加了250%,其中亞裔和華裔女性患者也隨著急劇增長。通常來說,華裔女性羞於同性伴侶談論性病問題,更鮮有人遵循性安全程序,即在發生性關係之前,各自進行血液檢驗,在得知結果以前,必須帶保險套。而調查發現,很多華裔女性擔心這樣做會破壞浪漫的情愛關係。

  新時代的華人女性,當然不再會像她們的母輩和祖母輩那樣,按照從前的面貌生活,但在面對整個社會轉型和個人生活轉型的多岔路口時,難免有何去何從的抉擇。有人指出,這種複雜的情境,使華人女性更具多重性性格,更撲朔迷離、難以描繪。華人女性並不比美國女性有什麼特殊的法寶來保護自己,相反,在美國男人看來,她們比其他族裔的女性,尤其比白種女性,更少自我防護性,意志和體質都弱得很多,沒有什麼臨場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她們不會說「不要就是不要」,帶她們上哪兒去,就上哪兒去,很多都是第一次約會就發生性關係,甚至事後都不知道對方是什麼人,也不知道什麼是起碼的「安全性交」。由此看來,在美國的華人女性,在與美國男人的約會中,是否人身安全,是否會得病,是否會遭難,全靠「自求多福」了。

  當然,所有上述所謂對華人的評價,可以說大都出於某種定型或原型偏見,無論從人種的角度、地理分布的角度、地區文化的角度,還是從其他社會政治的角度,都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來評價華人。例如:中國大陸北方人和南方人、大陸人和臺灣人,漢人與少數民族的人,或在體質特徵上,或在思維和行為特徵上,都有著相當的差異。

  美國人常常把華人一類的亞裔看作「模範族裔」。在一些社會人士和專家學者看來,這未必是件好事,有時甚至可能帶來不利後果,其中之一就是可能形成某種刻板形象的代名詞。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Fullerton)分校組織的一次討論會上,亞裔問題研究的學者們就多數認為,亞裔的刻板形象是一個沈重的負擔。當然美國社會認為亞裔男性的形象更是相當地刻板,如只是數理好、能賺錢,不問政治、人文精神不強等。不過以筆者的意見,這些偏見不能單怪美國人,華人自身應該更多地反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美國,呈現出一種更加多元的狀態,此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訪問過中國,因而對華人也有了更為立體和多角度的觀察,這一切都會使人們對華人的定型偏見有所改觀。

  節選自《美國之劫:華人與美國法律的真實較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