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廠挫折多 電子產業重返東南亞
從汽車到半導體,中國在製造能力上正快速地趕上世界各地。不過中國的興起真的是東南亞製造大國的末日嗎?紐約時報28日報導,來自臺灣的BenQ公司馬來西亞檳城廠經理彭先生(Teh Hok Peng)不這麼認為。4年前,隨著馬來西亞的高科技工廠遷往中國,東南亞的電子產業被宣告死亡, 彭先生隨勢移往中國的蘇州。但是今天, 彭先生又回到了檳城,他相信中國可能縮小和各國的技術差距,不過要取代東南亞成為電子產品的出口基地還有很長的路。
現在東南亞的大經濟圈的表現證明當初的預言是錯的。比較有發展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和菲律賓並沒有關閉工廠去做原料出口,卻已經在2004年對中國創造了20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2005年前8個月的貿易盈餘為136億美元。
相反地,2005年美國和中國的貿易赤字是2016億美元,歐盟是700億美元
特別是,製造業在中國發現了預期之外的障礙。科技盜版猖獗,民族主義高漲, 更讓人訝異的是,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竟然缺乏高技術員工,這些因素使得在中國的生產的成本正快速升高,許多製造商考慮回到東南亞。
即使國外投資在去年持續湧入中國,證據顯示情況出現轉向。英特爾(Intel)已經申請投資6.05億美元於越南設立半導體工廠。德國的英飛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在檳城附近投資10億元的晶片廠。日本的松下電器計畫在新加坡設立液晶電視組裝廠。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吸引的投資大部分是以東南亞的犧牲為代價。進入東南亞的國外直接投資從1996年來減少了三分之二。2004年日本在中國的投資是他在東南亞投資的2倍。這影響是巨大的,馬來西亞政府估算檳城製造業就業機會在2001到2003年減少15%。
不過不一樣的事情發生了:東南亞對中國的電子零組件出口在2003年成長超過50%,電子出貨量成長67%。
東南亞逐步復甦的更大因素在於製造業在中國面臨的不利。中國飽受電力短缺之苦,而新加坡頂級的基礎建設持續吸引投資:3M,ASML,惠普,和IBM等大廠家都宣布在新加坡這個島國建造新廠。
去年的反日暴動也讓許多日本公司瞭解到往東南亞分散中國風險的需要。
國外投資人在中國最普遍的挫折──也是最大的驚奇之一是──日漸缺乏的熟練勞工成本飛漲。事實上,在廣東僱用工程師的成本已經比在馬來西亞高。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