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向臺灣發警語:中國對弱者絕不手軟

面對臺灣處理軍購案衍生的諸多阻力,甚至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所提憂心軍購案變成兩岸軍備競賽的說法,美國政府高層曾向臺灣發出警語,強調「中國對於弱者絕不會手軟」,也不讚同所謂通過軍購案會導致兩岸軍備競賽的說法。

立法院長王金平昨天表示,美方認為現在中國的軍力已是臺灣的一點五倍,通過軍購案,只是為改善兩岸軍力失衡的狀況,並縮短雙方的軍力差距。

王金平日前訪美時會晤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希爾、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韋德等人,連駐美代表李大維也未能參加會談,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更以「非常非常重要的會談」,形容這次王金平與美方晤談的特殊性。

據瞭解,美方高度關切臺灣處理軍購案的情況,再三提醒臺灣兩岸軍力失衡的嚴重性,指中國擴充軍備的作為從未間斷,更要注意「中國對於弱者絕不會手軟」,因此,美方無法認同臺灣內部有人主張通過軍購案會導致兩岸軍備競賽的說法。

王:軍購展現防衛決心

王金平證實,美方認為中國根本不會因為臺灣不買軍備而停止擴充軍備,反而是每年持續在擴充軍備,「人家直往前進,我們要選擇前進或後退?」結果很清楚嘛。

王金平強調,臺灣適度購買軍備,並不是要與對岸進行軍備競賽,反而是維持兩岸和平的必要做法,不僅展現自我防衛決心,也能增加臺灣未來兩岸談判的籌碼,否則如同美方高層所言,臺灣不處理軍購案,美方對臺灣事務會漸漸失去興趣,到時也沒有人會再同情臺灣。

潛艦 不應輕言放棄

潛艦採購案發展至今近二年,在臺灣呈現多種特殊的現象,像是有反對者以自廢武功為要事,在美國賣「不只是防禦性武器」給臺灣時,不斷提醒美方要遵守臺灣關係法,這種以削弱自身軍力為爭取和平手段的思維,讓人難以接受。

法國著名戰略家薄富爾(Andre Beaufre)在一九六○年代出版的「戰略緒論」書中說:「戰略的精義,也就是對行動自由的爭奪。所以戰略的基本原則,就是如何確保自己的『行動自由』,以及如何剝奪敵人的『行動自由』。」

潛艦做為戰略武器的效能,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到福克蘭群島戰役的戰史可知,都顯現巨大的價值,擁有優勢潛艦軍力的一方,無論在戰前的政治談判,或是戰爭發生時的過程,都具有可怕的威懾力,也為其爭取到衝突過程的行動自由,臺灣不應輕言放棄。

國家為了求生存,如何爭取最大的行動自由才是首務,過去臺灣因國際局勢,「防禦性」成為琅琅上口的名詞,但反過來想,一支面對高度威脅卻以挨打為任務的軍隊應該是常態嗎?政治人物不思為國家爭取最大的行動自由,反而「自發地」限縮行動空間,也算一絕。

如今當美國政府都跳脫「防禦性武器」的框架時,請臺灣政客們不要再去擔心此作為是否符合臺灣關係法了,這跟孫悟空緊箍咒戴了幾十年,突然拿掉還不習慣,拜託唐三藏再幫他戴回去一樣荒謬。

自由時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