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不許《公益時報》揭政府之「醜」的背後
中國之大,每天發生的新聞,公眾關心的多是壞消息,而非歌功頌德的所謂「好消息」。最近一週來,國務院下屬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時報》,經常堅持輿論監督發壞消息,經常「捅」政府的「簍子」,報社高層為此經常寫「檢討」,主編被降職,似乎這一經過正中了中宣部的意:「誰讓你揭政府的醜?」2月11日,被解職後的原《公益時報》主編陳傑人發表文章《無聊的遊戲,卑劣的伎倆》,就他本人剛剛被解職並遭該報總編輯劉佑平惡意中傷事件,讓真相告之天下。
《公益時報》輿論監督被打壓,主編被解職,恰恰證明今日中國仍然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至於百姓何時才能自由點燈,估計只有「天曉得」。
報紙揭「中國政府網」之醜被打「屁股」
最近一年多才獲得一些業內聲譽的《公益時報》,原本是靠刊登"彩票"信息生存的行業報紙(中國福利彩票發行中心權威信息披露指定媒體),由於要市場化"自己養活自己",所以就要做新聞,把本姓"彩"的報紙兼顧姓了"公"。
可是,報紙一姓"公",中宣部就不高興了,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報社高層免不了經常寫"檢討"、被"處分"。
2006 年1月10日,《公益時報》報導了陝西腐敗分子是如何"將5906萬救災款變成50萬的",報社領導寫"檢討"。該報導稱:"2003年陝西陝西華陰遭遇空前洪災,中央拿出5906萬元救災資金幫助重建家園,但省裡留了4718萬元,市裡截留1018萬,落實到災民手中的卻只有到50萬元,不到1%。"知情人說,渭河的一場大水,讓數千戶當地農民流離失所,卻給當地華陰市政府帶來了發財"機會",氣派的市委大樓也隨即拔地而起。
看看政府的豪華大樓和貪官的豪宅,不難發現中國確實在進入小康社會,可這樣的小康社會卻越來越難和諧了,比如中國的扶貧資金只有35.3%能覆蓋到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貧困戶,有20.2%花在了無需扶助的中等戶身上,更有44.5%以"錦上添花"的形式充實給了富裕戶,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太優越了,令資本主義國家都自嘆不如。
2月7日,《公益時報》不經意間又惹了一個大麻煩。該報刊登文章指責"中國政府網英文版被指錯誤百出",報導稱,浙江溫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最近撰文列舉了政府網英文表達問題,中國式英語佔問題的三成,比如2006年元旦零時正式開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簡稱"中國政府網",網址為www.gov.cn),是全球人氣指數第二的國家級政府網站,然而該網站的英文版卻被糾出上百處錯誤。這一指責,無意間犯了一個"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政治錯誤,被國內外媒體所關注,尤其是海外媒體紛紛轉載。
對於諸多錯誤,以反映中南海聲音而得意的中國政府網站出來表態,其英文版一位編輯這樣無奈"解釋":"在這個板塊裡,我們都是直接採用新華社出版的年鑑裡的文章。鑒於版權問題,我們不便做太多的改動。"他們把惹麻煩的"醜聞"推給了新華社,而不是反映給中國政府的第一把手溫家寶,難道是擔心溫家寶"打屁股"嗎?豈不知不但新華社的"屁股"該打,"中國政府?的"屁股"更該打。
可事實上,不但新華社的"屁股"打不得,"中國政府網"的"屁股"也打不得,挨打的只有發現"錯誤" 的《公益時報》。該報總編助理兼週二版主編陳傑人被降職為編輯。據有關媒體報導原因是"發了一篇不合適宜的報導",批評中國政府網站英文翻譯錯誤連篇而在前天遭撤職。不過,《公益時報》總編輯劉佑平卻"堅稱",陳傑人是因為負責的週刊"每次都遲下版"、"編務管理不佳"而遭降職為編輯,與所刊登的報導無關。陳傑人降職的消息在大陸報紙上沒見報導,但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做了報導,據《南華早報》報導,國務院認定這篇文章影響了中國的對外形象,因而要民政部向《公益時報》施加壓力,把陳傑人降職。民政部發言人則說,"人事調動純屬報社內部事務"。
陳傑人披露自己被「潑髒水」的真相
2 月11日,陳傑人公開披露,《公益時報》批評「中國政府網」,他作為主要責任人在這次報社「批鬥會」上被「批鬥」,該報社高層特指出,有關批評政府網英文翻譯錯誤的報導,已經被上級勒令從報社網上撤下,國務院辦公廳還因此致電《公益時報》主管部門--民政部,稱該報導「嚴重影響了中國政府的形象」。
國務院都生氣了,似乎問題鬧大了。此前的2月8日中午,報社為討民政部領導的「歡心」,遂採取一種「預防性措施」,宣布免去陳傑人主編職務,以「應對上頭可能的追查」。陳本人還表示願意主動替人擔責以避免報紙被停刊和記者受處分的命運。但讓他想不到的是,作為這家報紙的總編輯,劉佑平在接受「德國之聲」等國際媒體記者的採訪時,竟然將這次「政治事件」輕描淡寫為私人事件,劉在接受採訪時對他進行人身攻擊,稱免職是因為陳傑人「不勝任本職工作」,「每天都不去上班」,「在外發表文章」,「擅自安排老婆在報社工作」,早在年前就決定要對我解職了,等等。陳傑人表示,這位劉總編輯,人前一套,人後又是一套,「鑒於劉佑平的卑劣手段和罔顧事實的說法,我決定收回『不就事件公開發表談話』的承諾,將事件的真相和來龍去脈公諸眾」。
陳傑人是該報「短命主編史」,陳傑人之前的主編正是劉佑平,總編為彭建梅,彭現已升任主管經營的常務副社長,兩人均為前任職的《購物導報》的同事。
陳傑人自2005年8月入主《公益時報》,到2006年2月8日報社「自宮」免去他的主編職務,僅有5個半月。據悉,這5個半月的歷史,使《公益時報》成為真正為公益而存在,成為一張「敢說真話的報紙」。其提出的辦報口號是:大到憲法,小到井蓋,都是公益。但正是為了公益的原因,該報一系列稿子和所惹的「麻煩」,讓民政部部長李學舉感到巨大的擔憂,曾任共青團中央常委的李部長批示稱這張報紙「三番五次出現問題」,慌了手腳,甚至對該報報導一些村委會選舉中的問題進行干涉,甚至在未經任何調查的情況下,直接批示認定「公益時報有問題」,並嚴厲批評。
據報導,這次「事件」已不是《公益時報》第一次因敏感報導而惹出麻煩。2006年1月4日,該報刊登了一篇有關表揚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文章"胡錦濤三次批示救助困難群眾始末",從而闖禍上身,因為按中宣部"內部見不得人"的規定,有關"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新聞報導只能由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報導,其他媒體人員即使親耳聽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也不能擅自做主,不得"越雷池半步"。違規者視情節輕重給予處理。
該"違規"報導,其實是"拍馬屁"報導,卻不料拍到了"馬蹄子"上面了,得不償失。該報導摘要如下:在2005年12月31日結束的全國民政工作會議總結講話中,民政部長李學舉提到對困難群眾的關心和幫助時,深情地仔細回憶了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三次指示關心困難群眾生活的經歷,並以此勉勵廣大民政幹部要"切實把困難群眾的冷暖和生活掛在心頭"。曾經在團中央工作、當過胡錦濤部下的李學舉說:"錦濤同志對困難群眾的生活一直非常關心,2005年,他在那麼忙的情況下,三次就此作出指示,其中一次批示,兩次口頭指示。"
可事實上,這個李學舉部長是一個「葉公好龍」的部長,又是「掩耳盜鈴」的部長,其「任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不良行徑,恰恰說明《公益時報》只有走「反公益之路」,才能使總書記放心,才能使所謂的「和諧社會」更「穩定」,更「長久」。
《觀察》(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