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承認社會底層人群日趨定型改變命運難度大

中國大陸的《瞭望》週刊刊載的文章指出,社會底層的人群日趨定型,缺乏改變自己命運的渠道和機會,難以實現公正、合理、開放的向"上"流動。

  "不是我沒有努力,而是窮人的孩子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雖然才21歲,成都姑娘小陳卻已開始憤世嫉俗。自父親1995年因病去世後,她與母親相依為命,每月靠兩個人320元的低保金維持生活。2005年8月她在親戚的資助下從四川大學畢業後,卻在求職中四處碰壁,至今沒有找到工作。小陳一臉無奈地說,"也許改變我命運的最大可能只有中彩票……"。

  文章說,小陳的遭遇折射出目前城市底層人群向"上"流動的困境。中國生活在城市底層的無業失業人員、低收入者、進城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目前有定型化趨勢,富有者和貧困者的代際繼承效應明顯增強,一些底層人群因此出現了以暴力或非法手段獲取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苗頭。

  城市底層人群相對"凝固"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石英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難題,主要是社會底層的人群日趨定型,缺乏改變自己命運的渠道和機會,難以實現公正、合理、開放的向"上"流動。

  低保是針對城市貧困人口的新型社會救濟制度,目前基本涵蓋了城市最底層的居民。雖然享受低保的人數是動態的,但"低保戶"的人員構成卻日趨穩定,成為一個相對"凝固"的群體。

  文章指出,就業難是造成"低保戶"的構成趨於定型的重要原因。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的街道社區幹部普遍認為,如果沒有比較充分而穩定的就業,"低保戶"將無法改變吃低保的命運。

  文章說,與"低保戶"相比,農民工是一直處在城市最底層的群體。他們缺乏保障,只要能夠找錢,任何髒、累、苦、險的活都願意幹,由於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障礙的存在,他們要上升為"城市人"的渠道更少,難度更大。

  令人憂慮的極端苗頭

  文章指出,由於通過正常渠道改變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困難重重,無業失業人員、低收入者和進城農民工等城市群體普遍對前途悲觀,甚至絕望。

  文章說,生活的艱難,對前途的絕望,心理的嚴重失衡,使城市底層人群強烈地反作用於社會,出現了以暴力或非法手段獲取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苗頭。據成都、重慶、西安公安機關介紹,現在城市底層人群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主要是搶劫、盜竊等侵財類案件比較突出,其犯罪動機大多是"有錢就能生活得更好",呈現出"犯罪為了錢-有了錢就揮霍-揮霍完了再犯罪"的惡性循環。

  學者警告稱,在社會底層強烈渴望改變其經濟社會地位的衝動的背景下,如果正常的社會流動渠道變窄或被阻塞,將可能形成影響社會穩定的衝擊波,甚至成為孕育社會動盪和暴力的土壤。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