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順差 不是中國恩惠

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李維一,在元月二十四日的記者會中,對陳水扁總統「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作了以下評論:

一、二○○五年臺灣從中國貿易獲得五八○億美元的順差,累計起來,臺灣從中國獲得的貿易順差已達到三三○○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臺灣現有的外匯存底,如果不是在對中國的貿易中獲得鉅額的順差,臺灣將出現貿易逆差。

二、這筆鉅額臺對中貿易順差直接拉動了島內的經濟,解決了多少就業,提升了多少居民的收入。

李維一上面這些評論,聽起來好像有道裡,其實禁不起經濟邏輯的嚴謹剖析。

簡單的說,貿易逆差本身,只要維持在可支撐水準,是不會傷害貿易逆差國經濟。而且,若貿易逆差的形成是源自於內部活絡的投資活動,反而有助於貿易逆差國經濟的長期成長。

同樣的,貿易順差本身,也不必然有利於貿易順差國經濟。而且,若貿易順差的形成是因內部投資低迷,導致超額儲蓄,形成資本過度外流,反而會傷害貿易順差國經濟的長期成長。

例如一九九○年代,日本長期享有貿易順差,但日本經濟卻是長期停滯。同樣是一九九○年代,美國長期出現貿易逆差,但美國經濟總體生產力o是強勁揚升。這顯示貿易順差(或逆差)與總體經濟表現,沒有因果必然的關係。

李維一是說對了一半 ,如果扣除臺灣對中國貿易順差五八○億美元(按中國官方統計),臺灣對中國以外地區的整體貿易是呈現貿易逆差。不過,他的邏輯錯了。他陷入重商主義的思維,錯誤的認為貿易順差必定有利於順差的一方。因此,李維一逕自僅憑片面數據就結論說:臺對中這筆鉅額順差直接拉動了臺灣經濟,解決了多少就業,提升了多少居民的收入。

事實上,體制性追求長期國際貿易順差,來推動經濟成長,乃是重商主義「以鄰為壑」(Beggar thy neighbor) 的過時思維,極易引發國際貿易摩差,已屢見不鮮。無論是貿易順差或逆差,都必須控制在合適水準。否則,總體經濟將嚴重失衡,衍生更多經濟結構性的調整問題。

事實上,臺、中貿易順差主要是反映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變遷。無疑的,「臺灣─中國─美國」這個供應鏈符合廠商的成本效率,但是就臺灣人民整體經濟利益言,臺灣會不會為了發展此一供應鏈,而已經投入過多資源進入中國?這是一個臺灣政府需要嚴謹評估的政策課題。

(作者為美國「臺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羅萊納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林環牆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