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黎世報》評論說,那些經濟上有成就的地區和城市認為沒有理由克制自己、不利用一切發展的可能性。對水泥、鋼鐵、鋁材、紡織品和其它產品的生產進行壓縮,一方面是為了減輕對現有基礎設施的巨大壓力,如港口負擔過重、若干地區在用電尖峰時電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努力避免生產過剩的現象日趨嚴重。
評論說,從去年工業生產和資本投資的增長狀況,就會令人對這些剎車措施是否起到作用產生疑慮。精細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香港專家認為,在投資領域的安排方面,已有一些改善,但整體上還使人擔憂。情勢嚴峻的一個標記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利潤率收縮。由於供需不平衡,今年價格將繼續下跌,競爭將更為激烈,企業將承受更大的壓力。
《新蘇黎世報》說,中國是世界上存款率最高的國家,政府為刺激私人消費做出的努力往往遇到克制購買的頑強態度,加上最近幾年許多商品的價格大幅下跌,更助長了這一現象。行動電話的銷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儘管如此,在需要較大投資的耐用消費品方面,持幣不購的情況有所減少。
另外,德國《商報》也指出,中國目前正處於十字路口。該報日前在每週的系列專題中,點出了中國經濟發展下已經形成的社會分化與衝突。
《商報》在「中國的社會衝突」文章一開始,就以一戶農民和一個銀行經理的家庭做比較︰農民為給考上大學的兒子籌集學費,每天工作21小時,直至累死,銀行經理的家庭則每月收入一萬五千元,有高級轎車和別墅。
兩個不同的夢想,一個同樣的中國。這裡顯示了中國急劇變化的另一面。僅僅二十年,中國就從一個收入相同的國家發展成了一個分配很不平等的國家。這個國家的裂縫越來越深,2000年時中國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比農村居民高2.8倍,而現在北京居民平均收入已是農村居民收入的四倍。
《商報》說,中國是世界第四號經濟大國,但是,它同時又是一個貧窮的開發中國家。帶著這樣的矛盾,這個龐然大國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
《商報》強調,雖然北京領導人自八十年代初以來透過經濟開放使四億人口脫離了赤貧,但中國仍然有一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一美元。據國際基金組織的資料,中國農村的失業率高達30%。兩億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擔任被壓榨的民工。2020年之前,將還有三億廉價的流動勞動力湧進城市。隨著農村的荒蕪,中國的城市出現了完全新的問題。
南方快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