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清順治皇帝壯年暴斃的背後隱情

順治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順治十八年, 正月初六,夜裡子時,深宮傳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

就在順治駕崩後的第三天,不滿八歲的康熙登上了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皇宮中很快恢復了平靜,但是讓人們迷惑的是,24歲的順治皇帝,一向身體強健,從未聽說有什麼疾病纏身,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對於順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實錄》中的記載異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為什麼關乎生死的大事,以寥寥數字敷衍了事,甚至對死因隻字未提?面隨順治死因存在的種種疑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檔案研究專家李國榮決定,從塵封多年的歷史檔案中,解開這個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謎題。

作為記錄順治皇帝生平最權威的檔案--《清世祖實錄》中有一段關於順治死前的最後記錄。順治患病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順治已經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實錄》中用了200多字記載了順治死前的活動,而描述他的死亡卻僅有11個字,時間,地點,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不僅如此,清朝皇室家譜《玉牒》中也僅僅只是記錄了順治駕崩的時間,對於順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談。

同樣讓人費解的,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因為在整篇遺詔中,順治開列了多達十四條的朕之最。為什麼順治會對自己平生所為如此內疚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離開人世時最後的心情。

相傳,順治皇帝迷戀上了一位江南名妓董小宛,而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對此極為不滿,設計害死了董小宛。然而就在董鄂妃死後剛過百天,宮中傳出順治駕崩的消息。短短一百天裡,貴妃去世,天子駕崩,為什麼這一切如此巧合?

當時一位很有名氣的詩人吳梅村,寫下了一首《清涼山讚佛詩》。詩中寫道:「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願共南山槨,長奉西宮杯。」當時順治皇帝與董小宛的故事傳得沸沸揚揚,人們不免猜想,吳梅村在詩中所寫的陛下,不會就是順治皇帝。此外,詩中還寫道: 「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 。千里草--草下千里重疊,這分明是個董字。於是,人們更加確信詩中的妾,指的就是董小宛。而陛下,無疑就是深愛著董小宛的順治皇帝。反覆研讀吳梅村的詩句,人們對其中的一句詩,百思不得其解:「八極何茫茫,日往清涼山。」據吳梅村筆記記載,詩中的清涼山,指的就是佛教聖地五臺山,順治生前從未到過五臺山,為何詩中會說順治「日往清涼山」?

清宮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順治皇帝14歲那年,在遵化打獵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在山洞內靜修的法師。從這以後,順治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順治十四年,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20歲的順治在京師海會寺,同高僧憨璞(pu)聰見面。憨璞(pu)聰對佛法的闡釋深深觸動了順治。從此,順治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順治崇佛已久,而且早有出家之意,董鄂妃死後,他曾經一度傷心欲絕,無心朝政,病逝於養心殿也許僅僅是個對外託詞,順治並沒有死,而是遁入空門,削髮為僧了。

據《起居注》記載,康熙即位後不久,孝莊皇太后曾多次帶著他上五臺山禮佛。

此類活動本可以在北京舉行,可他們偏偏不遠千里來到五臺山。如此看來,順治在五臺山出家修行,也許才是隱藏在禮佛背後的真相。

庚子之變的時候,慈禧太后西逃,當地要接待她,就從五臺山借了一些用具。有人說那些用具跟宮廷用具相似,可能是順治當年用過的。

如果將這些細節綜合起來,關於順治死亡之謎似乎可以還原成這樣的一個過程:孝莊害死了董小宛,順治心灰意冷之下,以病逝為託詞,到五臺山出家為僧。而孝莊唯恐此事為天下人所知,於是便假借順治之名,偽造遺詔。遺詔中的種種自責,無疑也就是孝莊強加給順治莫虛有的罪名。

對於這樣的說法,李國榮卻持有不同的意見。因為從順治的感情基礎和思維方式分析,遺詔中的自責並非不合情理。順治入主中原以後,面對著一切都感到陌生。因此,他必須盡量的去熟悉與適應這一切,甚至背離他自身原有的一些傳統習俗。這就使他陷入一種困惑與矛盾之中,在他內心深處常常有幾分自責的成分。同時,順治受到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影響,曾經一度篤信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懺悔的性格。在位期間,他屢次下詔白責,並要求各種文書不能稱自己為「聖」。

在順治朝的翰林院學士王熙的《自撰年譜》,李國榮找到了關於遺詔撰擬的記載,沒有想到,在書中還意外的發現了關於順治死因的線索。書
中寫道,在王熙應召進入養心殿以後,病榻上的順治帝對他說,朕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所謂的痘就是天花,順治皇帝從患病到駕崩,只有五天的時間。他的病症與天花病極為相似。那麼順治皇帝會不會就是天花病死去的。

重新審視之後,順治出家的說法又有疑點浮出水面。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詳細追憶了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識: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見面。己卯--也就是明崇禎十二年,這一年董小宛16歲,而順治才兩歲。

董鄂妃並非董小宛,她也並非使孝莊設計害死的。事實上,董鄂妃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夭折,悲痛不已,因傷成疾而去世的。據僧人傳記《續指月錄》記載,愛妃辭世,順治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順治十七年十月,高僧茆溪森為順治在萬善殿舉行了皈依佛門的淨髮儀式。然而之後的記載卻將故事引向了出人意料的結局。順治皇帝剃光了頭髮要出家了,這個消息激怒了孝莊,她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後,聽說弟子茆溪森為順治剃髮,當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燒死茆溪森。順治得知這件事情後,無奈之下只好決定蓄髮留俗,不再出家。

從種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患天花而去世,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令人費解的是順治患病去世,應該屬於正常死亡。然而清宮檔案為什麼對順治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難道順治死亡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順治真的死於鄭成功的炮轟?

順治死後,朝廷依照他的遺囑,將他葬在了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是順治十四歲那年的冬天,順治在遵化躲避天花時發現並確定下來的。一代天子,竟為天花所迫,不得不離開皇宮,將自己放逐於北方的寒山凍水之間。對於天花,當時的人們幾乎是談之色變。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清朝正史中有意隱去了順治死於天花的事實,也是在情理之中。

順治年間,一個叫張宸的官員在個人筆記中記載,正月初七這一天,朝廷傳諭民間不許炒豆,不許點燈,不許倒垃圾。

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因此,史學專家們更加確信順治皇帝就是因為天花死去的。

王戎笙,中國社科院明清史研究專家,10年前,他曾經發表了一篇關於順治遺詔的學術論文,從而引發了歷史學界對順治死因的再度關注。《張氏醫通》中這樣描述天花的症狀:痘瘡成漿之時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應,自語呢喃,如邪祟狀。從天花的病症推斷,順治臨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他也就根本不可能親自口授遺詔。那麼,王熙在《自撰年譜》中所記載的,順治臨死前口授遺詔,開列自己的十四條罪狀,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誰來繼位和輔政大臣兩大難題,這些事情又究竟該如何解釋呢?

《王熙自撰年譜》中記載,順治是在初七清晨子刻駕崩的。而據《平圃雜記》所載,張宸是在初八上朝時,才得知順治駕崩的消息。不僅順治駕崩時間的記載相差了整整一天,順治哪一天得病,史料上的記載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清實錄》中記載,二那天,順治感到身體不適。《平圃雜記》中卻說,初二順治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而據《自撰年譜》記載,王熙初一到初三連續三天進宮請安,但是都沒有說順治生病。而且初三這天,順治還和王熙討論事情。

天花發病初期,體溫急劇上升,之後便是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如果順治真的染上了天花,那麼他就不可能在初二發病初期,冒著高燒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就算是回來之後才發病,第二天,恐怕也很難在就關係重大的事情和王熙談論。而且讓人們感到費解的是,為什麼王熙對於討論的內容,僅僅用了--俱不敢載四個字簡單代過。如果說王熙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苦衷,為什麼他要如此遮遮掩掩,閃爍其詞。

究竟是為什麼,史料在這麼多關鍵之處的記載,會有如此之多異常明顯的出入,這似乎很難用記述者的失誤來簡單地下結論?會不會是順治皇帝的死亡另有隱情呢?

1992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居住在廈門的鄭萬齡,在家中整理父親留下的遺物。鄭家是鄭成功的後代,鄭萬齡的父親去世後留下不少和先族相關的書籍。然而,就在整理的過程中,一本書吸引了鄭萬齡的注意……

鄭萬齡發現的手抄本叫《延平王起義實錄》,這本書就是以日記的形式記載了鄭成功的戎馬生涯。

2004年4月20號,《廈門晚報》的頭條新聞--順治被鄭成功斃於廈門,吸引了無數的目光。而這個驚人的消息就是來自《延平王起義實錄》的一段記載:有人密報鄭成功,高崎之戰中,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沒,清軍將領達素不敢對外公布這個消息。

此外,手抄本上還有一段關於太師鄭芝龍被害內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順治帝死因:太師鄭芝龍降清後,屢次寫信勸兒子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告終,但順治並未將他治罪。順治被炮斃於廈門後,輔臣蘇克薩哈與鄭芝龍有仇,向康熙建議:「鄭成功可以用炮擊死我們的先皇,皇上難道就不能處死他的父親嗎?」康熙採納了他的意見,即位不久後,鄭芝龍就被處死。

民間傳說,明末清初,鄭成功據島抗清,順治皇帝御駕親征,來到廈門。鄭成功的部隊沿岸與清軍激戰。就在這一次的激戰中,順治皇帝被鄭成功炮轟而死。港中江魚因食皇帝肉而形變,成了無鰾江魚。如今這個籠罩著濃郁神話色彩的傳說,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順治皇帝真的死在廈門海戰當中了麼?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認為,順治很有可能親征的。而且清兵統帥達素之死,也存在著頗多疑點。《延平王起義實錄》中稱,順治被炮斃後,達素畏罪自殺。在今人研究鄭成功的另一部重要史料--《海上見聞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十月清調達素回京問罪,達素在省吞金而死。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逼迫達素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清史專家何齡修仔細研究了廈門文史專家提供的種種史料,提出了質疑。在記錄鄭成功事跡的《先王實錄》裡邊沒有這種說法。而且鄭成功本人在出兵恢復臺灣之前的講話中,也只提到去年打敗達素軍隊一陣,並沒有說打死了順治。不僅如此,南明大臣張煌言在給永曆皇帝的所有奏報中,也從來就沒有過關於順治被鄭成功炮斃的片紙隻言。顯然當時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此外,清軍與鄭成功的部隊激烈交戰是在五月,那麼順治被炮斃的話,不能超過五月,因為五月以後沒戰事了。但是到了順治十八年正月,新皇帝才即位,這也就意味著皇位虛懸半年,權力真空必將導致政治混亂,這種情況在極權統治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發生。

《延平王起義實錄》帶給專家們的,依然是一片茫然和疑惑。順治是否御駕親征來過廈門?又是不是真的死於鄭成功的炮轟?除了一份家傳的手抄本和一個遙遠的傳說,專家們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力的佐證。而也就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答案的迷失讓順治死於廈門的說法成為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究竟是什麼奪走了一代天子年輕的生命,也許永遠無法得到確卻的答案。人們只能依靠著史料中的零星記載,儘可能去還原那段歷史本來的面目。從各種史料和跡象推斷,順治死於天花的可能性最大,但這依然不是最終的定論。順治神秘的死亡也許就在紫禁城的靜默中永遠被塵封了。然而,歷史正是因為有了諸多難以猜測的謎題,才會顯得如此耐人尋味。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