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面臨通貨緊縮威脅

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報導,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下屬一研究機構發出警告說,隨著鋼鐵、水泥、汽車等行業出現供應過剩,中國經濟可能正面臨通貨緊縮的威脅。
中國消費價格指數目前只有1%左右,但國內和海外經濟學家仍對通縮是否正威脅中國各執一詞。很多經濟學家預計中國2006年仍將呈高速增長局面。中國政府目前估計去年的增長率接近10%。

這家研究機構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將以8.5%-9%的幅度繼續高速增長。不過該機構在昨日發表的報告中稱,今年晚些時候價格可能出現小幅的負增長。

當生產商迫於價格壓力削減工資時,通貨緊縮的威脅就將顯現,工資降低反過來又將抑制消費併進一步壓低價格。

對通貨緊縮的警惕凸現出中國領導人在尋求經濟高速增長以期創造數百萬新就業並防範社會動盪的同時所面臨的兩難選擇。儘管中國領導人表示希望通過刺激內需來挖掘新的增長點,但他們在刺激經濟方面在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一直很大--即使這樣會帶來供給過剩的風險。

「從某個角度說,他們的確擔心產能過剩,」匯豐(HSBC)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但他們又能怎麼樣呢?他們不可能擺脫對投資的依賴,因為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所在。」

屈宏斌說,中國政府錯過了將經濟增長引向國內消費的機會,去年,中國的出口一派繁榮,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擴大進口以及美國消費者需求放緩,中國今年的貿易順差有可能有所收窄。

由於缺乏足夠的醫療及社會保障,再加上教育成本高昂,很多中國人不願增加開支,他們往往會保留大量儲蓄。中國政府已承諾將在醫療及教育領域增加投資以釋放更多的消費,但經濟學家表示,該計畫將遭到地方政府官員的抵制,因為他們的政績主要與GDP增長掛鉤,並不取決於公眾的基本生活條件是否得到改善。

目前,中國已切身體會到某些工業領域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上述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王小廣表示,供給過剩的局面可能還會惡化。工業領域的投入成本正在下降,減輕了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壓力。政府為限制貨幣供給及銀行貸款增長所作出的種種努力也限制了價格上揚。王小廣說,年中中國可能出現小幅通貨緊縮。

部分經濟學家表示,該研究機構發出的信號讓人困惑,這表明政府對如何保持經濟健康增長尚無結論。他們說,避免通貨緊縮的傳統方法--擴大貨幣供給--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投資浪費,並加劇產能的過剩。

事實上,中國政府一直在限制銀行對過熱行業發放貸款,包括對房地產、鋼鐵、鋁、和水泥等領域的貸款。他們擔心這些領域的盲目擴張可能會加劇通貨膨脹。

雷曼兄弟駐東京經濟學家Rob Subbaraman表示,的確存在通貨緊縮的風險。但他表示,目前價格走勢既有可能上揚,也有可能下降。「兩個方向的作用力都很強。」

近幾年消費價格指數的波動主要都是受食品和能源價格影響。而所謂的核心通貨膨脹率一直都處於較低水平。

高盛(Goldman Sachs)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梁紅稱,鑒於去年貨幣供給強勁增長,通貨緊縮應該還是很遙遠的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