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品味《藝伎回憶錄》:太多《芝加哥》影子(組圖)

終於放下了心頭大石,看完了《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相信中日兩國的影迷、小說迷,應不會為這一部電影再次掀動了莫名的民族情緒,互相攻訐。

這一部電影技巧出眾,製作堂皇華麗,沒有人介意由中國人來扮日本人引來的不順眼;也不介意美國人拍日本風情的小說,拍不出神韻;更不介意片中所有日本人都是說字正腔圓的英語。導演在眾多亞洲女星中,眾裡尋它,找到了章子怡和鞏俐,現在看成果,確是不作他人想。


太多《芝加哥》的影子

你一邊看這部美得不可方物;艷得目眩神馳的日本藝伎電影,可能會慢慢明白,它不過是一張接一張展現的美麗明信片,沒有人介意明信片是否代表了東方的哲學,又或日本的精神,反正只是一種旅遊文化,給外國遊客滿足了到此一遊的快感,一切都值得了。

荷裡活不惜花重資炮製《藝伎回憶錄》,如同是環球片場(Universal Studio)或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傑作,讓遊客觀光娛樂。畫面好看,音樂動聽,兩個多小時轉眼便過去。究竟是由誰戴上米老鼠或唐老鴨的大頭套,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又或是印度人,客人是不會介意的,介意也是多餘的自找煩惱。


憑《芝加哥》(《Chicago》)一片成名的導演羅伯.馬紹爾(Rob Marshall,港譯洛馬素),再一次證明他處理舞臺化的女性電影,確有一手,整部電影確實太多《芝加哥》的影子,藝伎的舞臺化、聲色藝的考究、淒美影像、優美音樂,都是一絕。章子怡最後成了京都最紅的藝伎,那場一鳴驚人的舞蹈,我不懂欣賞,但是的確拍得很迷離。

三個女人之間勾心鬥角,兩個女人爭奪最愛,各懷目的,自不然令人想起《芝加哥》中兩個女囚爭律師,互出風頭的情節,我不是說導演重複,而是工多藝熟,拍得更好看,拍得更有娛樂性。

劇情緊湊推進明快

編劇將《藝伎回憶錄》這厚厚的一本書化繁為簡,撮取精華,每一段戲都能做到驚險萬分,高潮迭起。由章子怡飾的小千代童年被賣到藝伎舍開始,她就要千方百計逃走,逃走不成,又得罪了大師姐(鞏俐飾),萬念俱灰,給她遇到成年的渡邊謙,便暗下要做藝伎的決心,劇情緊湊,推進明快。

最好看的一段是小童的戲份,情深感人。小千代長大後給楊紫瓊看中,訓練她做藝伎對抗鞏俐,要爭做京都第一,是「小子成長」的橋段,然後,一夜成名,原來沒有一點好處,命運弄人,戰爭爆發,隱居深山,洗盡鉛華,到和平時期,東山復出,誓要尋回失落的愛情。此中橋段豐富,編和導都交足功課,做到悅目刺激,充滿鬥爭張力,畫面好看,音樂動聽,兩個多小時轉眼便過去。

當然,最好看的一段是小童的戲份,情深感人,小千代一定要找回賣到妓寨的姐姐,賺人熱淚。

至於三個女角扮日本人的演技如何,我看是入型入格,那一份風華絕代,風塵滄桑,難不倒我們的中國優秀女演員,她們略帶中國女人的狠勁,雙目如噴火,誓要奪取所愛的分明愛恨,絕對可帶觀眾入戲,難怪導演在眾多亞洲女星中,眾裡尋它,找到了章子怡和鞏俐,現在看成果,確是不作他人想。

欠缺留白之美

章子怡的眼睛故意製造一種神秘感,配合了藝伎的幽眩晦冥之美,十分匹配。不過縱然導演羅伯. 馬紹爾技巧非凡,還是欠了一點點,始終是洋鬼子,拿捏不到日本人那一份似有似無的隱晦美學,不論是男女感情、師徒感情,都拍不出含蓄的神韻,也許這種要求可能有點過份,他在《芝加哥》中狂情洋溢,才華盡露,在《藝伎回憶錄》中,已經盡量收斂,可見功力,無奈文化隔膜,還是欠缺了一點不言而喻的留白之美。

大抵這一份東方神秘之美,可在配樂中彌補,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音樂確可稱絕,更找來小提琴天王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和大提琴家馬友友助陣,功力一時無兩,配樂之出色,令你看完《藝伎回憶錄》,便立刻有衝動要買一隻原聲配樂CD,回家慢慢欣賞。

沒有看過原著的,看了電影,可能也有衝動要看一看小說。電影作為導讀,介紹藝伎一生,讓你有了初步認識,令你更想瞭解一種東方文化──藝伎,更深入認識一個震古爍今的一代藝伎是如何誕生的,吸引你一讀原著。

不要埋怨洋人剝奪你的文化,他們搞的是商業,賺錢第一,也不忘宣傳了日本的藝伎給全世界觀眾,無功也是勞,凡是向好處看,難得,這也算是一部好看的片子。

(亞洲時報林超榮撰文)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