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原分所研究員張煥正和天文所特聘研究員郭新等團隊,利用實驗室模擬太空條件,製造出會發出螢光的鑽石。這些鑽石經黃綠光照射後,不但會發出紅色螢光,而且以儀器觀測的波長與強度,和太空中許多星系發出的紅光幾乎完全吻合,推測太空中奈米鑽石可能無所不在。
既然太空有奈米鑽石,人類是否可以收集使用?張煥正大笑著說,這些奈米鑽石的顆粒很小,要累積三十兆顆以上才等於半克拉鑽石戒指的重量。不過,據科學家估計,單單蝘蜓座附近的奈米鑽石,總重量高達月球的百分之一,相當於十萬兆公噸。
雖然太空中的奈米鑽石不能收集使用,但是中研院計畫將螢光奈米鑽石的技術,運用在探索人體小宇宙的生物醫學功用上,可望成為另一門獨家的生技生意,商業價值非常高!
中研院原分所研究員張煥正表示,奈米鑽石螢光會一直維持,而且沒有生物毒性,可以被細胞吞食後方便研究人員追蹤。
最近甚至有研究指出,鑽石也具有磁性,未來更可以用磁感應的儀器協助研究。他說,全世界都還沒有人做到這一步,「這可是臺灣第一的技術!」
張煥正強調,由於螢光奈米鑽石很小,可用於血管造影技術,讓醫師找出何處阻塞、血液流速如何;也可以藥物包覆之後,讓細胞帶著跑,研究細胞吸收藥物的情形。目前研究團隊正在進行細胞測試,希望能快點進入動物,甚至人體試驗。張煥正打趣地說,研究團隊正大量生產中,說不定將來還可以開公司,「靠螢光奈米鑽石打天下!」
自由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臺灣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