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的財神供奉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

  農曆年是中國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迎財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餃子(餃子象徵財神爺給的元寶),吃罷餃子徹夜不眠,等待著接財神。「財神」其實是印製粗糙的財神像,此財神像用紅紙印刷而成,中間為線描的神像,兩旁寫著「添丁進財」、「祈求平安」的吉利詞語。「送財神」的是一些貧寒子弟,或街頭小販,他們低價買來財神像,穿街走巷,挨門挨戶叫賣:「送財神來嘍!」戶主絕不能說「不要」,而要客氣地說:「勞您駕,快接進來。」幾個銅子就可買一張,即使再窮也得賞個黏豆包,換回一張。一個除夕夜,有時能接到十幾張「財神」,這是為了討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這種習俗在中國民間一些地區仍在延續。春節期間一些乞丐到村裡挨家挨戶乞討錢財,主人施舍給他們錢財後,他們就在主人家門口的牆上貼上一張財神像。據記述,舊時蘇北張家港周圍貼財神的習俗:他們用黃紙刻上財神圖案,去人家門上張貼,貼時口中唸唸有詞,其詞曰:「財神貼得高,主家又蒸饅頭來又蒸糕;財神貼得低,主家開年好福氣;財神貼得勿高勿低,主人家裡錢鋪地。」主人則答曰:「靠富」。

  除了迎財神之外,祭祀財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春節,舉國各地均祭祀財神,祭祀方法各異。北方地區春節時,家家請回財神,供奉財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財神像。祭祀時邊行禮邊誦祝詞:「香紅燈明,尊神駕臨,體察苦難,賜富百姓。窮魔遠離,財運亨通,日積月累,金滿門庭。」清代俗曲則云:「新正初二,大祭財神,點上香燭把酒斟,供上了公雞豬頭活鯉魚,一家老幼行禮畢,鞭炮一響驚天地。」祭祀場面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財神供品內容特別講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為果品,有廣橘,示生意廣闊;第二桌為糕點,多用年糕,意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為松柏常青;第三桌為正席,有豬頭,全雞,全鴨,全魚等等,有招財進寶、魚躍的吉意。祭祀時,主人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人人滿懷發財的希望,祈願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在全國各地,都有祭祀財神的蹤跡,財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見。

  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神,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范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財神」劉海蟾。這些財神,又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大類,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則是「正財神」趙公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