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共軍多次對俄式武器的質量表示不滿(組圖)

在專家看來,中國選擇俄式裝備的決定在戰略上似並非上策。它首先體現在俄「持續性」軍事技術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其次,俄式裝備質量欠佳,維修服務落後。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估計,戰時俄式裝備的妥善出勤率甚至可能只達到50%的水準。

從莫斯科軍事工業界傳來的消息稱,由於缺乏規範的國防工業法、國防企業毫無計畫的重組、追加設備投資不足等原因,俄裝備產品的質量嚴重下降到俄軍都不能滿意的地步。

俄報章甚至聲稱,車臣戰爭中Su25、Mi8、Mi17飛機的墜毀多半是自身的機械故障引起的。這些故障原因主要是年久失修。Kazan飛機公司的消息來源稱,今年將在中國建立一條維修線,這顯示中國只有加強自己的維修力量,才能部分抵消俄產品的劣質。


圖:Su30MKK

俄出口中國的Su30MKK,從雷達到武器基本上都是蘇聯時代的積蓄技術,並無新意。筆者注意到座艙的多功能顯示器屏幕也是日本SHARP產品。整體上,Su30MKK只是在Su27SK基礎上的改良而已。出口中國的KILO636和CLUB-S潛對艦導彈系統,事實上早在蘇聯時代就已經基本定型,至於956EM,除了3M80BME艦對艦導彈是最新改良之外,其它子系統也是蘇聯式的。

筆者認為,造成俄軍事技術停滯不前的最重要原因是軍事工業企業及軍隊內部的自私自利現象嚴重。向中國、印度出口獲得的外匯到底多少用於改造老舊的軍事工業企業?全俄都在關切這一問題。不少外國武器採購人員也聲稱,一有事情俄方就推卸責任。

俄聯邦安全會議2003年指出,與 1991年相比,已經交付的國防產品索賠率增加了9倍。2002年一年,外國客戶向俄國防工業企業提出了622項索賠要求,2003年上升到了861項,有500多項尚未解決,拖到了2004年。中印進口俄式武器的數量達到俄出口武器的90%,中國在2002、2003 年是最大的進口國,接近50%。簡單推算,上述賠索要求的40-50%來自中國。

《解放軍報》已經多次不點名對俄式武器的質量提出質疑,並表示不滿。並且曾經報導說,進口戰鬥機的發動機在不到15小時就發生故障,因此向外國廠方提出賠索。《中國空軍》雜誌報導聲稱,空軍某師進口的Su27UBK在半年之內出現大小故障124次數。


圖:Shtil-1

Shtil-1艦對空導彈首次發射失敗的原因,俄方對《漢和防務評論》的解釋是,其制導雷達與最新安裝的其它雷達發生了電磁不兼容的問題,因為是新式雷達,因此發生類似狀況是正常的。但是漢和的解釋是,很多俄式新式裝備是在並未成熟地完成各項綜合性試驗的情況下出口的,顯示其軍事工業管理標準處於混亂狀態。

綜合上述,既然俄式武器發生如此問題,目前還是沒有出現中國停止採購,甚至放慢採購俄式武器的跡象。筆者分析認為中國別無選擇,即使出現再多的故障,也比沒有好!要「加快軍事威懾臺灣」的力度,就必須「加緊軍事鬥爭準備」。這是中國面臨的現實。

作為解決方案,中國近年來的做法包括如下特點。首先,儘可能分散武器維修來源,例如通過烏克蘭、白俄羅斯維修俄式系統。其次,直接高價進口俄式維修設備,自己維修俄式武器。例如Su27SK戰鬥機的全套維修系統就分別從烏克蘭、白俄羅斯進口。再有,引進武器技術,由中國自己生產。尤其是陸軍的激光制導導彈等。最後採用俄中武器混合採購的方式,增加可*性和妥善性。這是為何中國一直不放棄過時設計的039A潛水艦、JH7A攻擊機生產的主要原因。

這些解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俄式武器的妥善率欠佳的問題,但是並非根本性解決。首先,整個俄式技術已經處於老化狀態,即使轉移這些生產技術,整體戰鬥力的提高依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Su27SK生產線的轉移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在20世紀90年代轉移70年代末期的技術,開創了國際武器市場的先例。其次,俄中武器混合採購的方式中,中式武器諸如J10A戰鬥機、052B驅逐艦也使用部分俄式子系統,這樣依然存在質量問題,而且隨時可能形成潛在的影響戰鬥力的危險。諸多的問題只有在戰爭中才能夠發現。尤其在第5代戰爭時代,「速度與反應」成為決勝因素。數字化電腦戰爭基本上已經不存在「第二擊」的問題,剩下的就是被動挨打,戰爭的勝負以「秒」計算。3M80E首次發射一旦出現故障,在基本上接近的距離內,就輪到對方的艦對艦導彈開火。

儘管中國自己解決了維修問題,但是一旦進行高強度的戰爭,俄式武器故障頻繁將會加重維修的負擔和維修成本,拉長維修時間,進而嚴重影響戰鬥力的持續性發揮。這種影響首先是戰爭形態可能轉換為 「高成本、低質量」方式,同時大半武器在瞬間成為破銅爛鐵,等待維修完成之後,決定性的時刻已經過去。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