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與人體盾牌

五十到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大約都熟知「十八勇士飛奪鐵索橋」的故事,「鐵索橋」也就是「瀘定橋」。歌劇《長征組歌》還有專門一節表現這次英勇的壯舉。那時的學生尤其是男生,幾乎無不欽佩十八勇士。

  不過當時我曾經有些不解:十八個人從九條直通通的鐵索上爬過去,對岸的敵人怎麼就打不到他們呢?這些人至多只能一隻手舉著手槍往前衝--不,只能是往前爬,戰鬥力肯定是大打折扣,他們究竟是怎樣過橋的呢?可是在當時,僅有這種想法就是犯罪,近乎反革命了,所以我即沒有和別人說起,自己也不敢再往下想。上中學的男孩心底下都相信超人,反正我認定這十八個人武藝超群就是了。
  
   事隔多年,腰纏萬貫的富豪們代替了戰場上的英雄,我對「飛奪瀘定橋」的傳奇也不再琢磨了,可一個偶然的事情,居然讓我看到了傳奇的新版本,而且這新的說法讓我大為震驚。
  
  要說這偶然也實在是偶然。一天晚飯前我有事出門,順便進了新華書店,竟然還買了兩本書。近來是很少買書了,那天買了兩本書,心中有幾分得意,一到家馬上給太太看,以顯示本人的文化修養。不料太太看後馬上嘲笑說:這兩本書她已買回家了,我居然不知道,可見是個買書不看裝樣子的人。我急忙到書架前一看,果然兩本一樣的書早放在上面了,而且是在同一個書店買的。

  急忙吃完飯,拿上先後買的四本書直奔書店,好在離家不遠,加上吃飯時間,前後不過半個小時。說了退書要求後,兩個小姐拿著四本書左看右看,估計找不出什麼拒退理由,就直接了當地說:書買了就不能退。這令我十惱怒,想不到斯文的新華書店也這樣霸道。問她們什麼道理,她們說賬已經入電腦了,不能改。真讓人哭笑不得,科技的進步竟然成了無理的依據。

   然後兩位小姐說退是不能退,可是可以換同價錢的書。這年頭,有點權的都想當霸王,反霸王條款的鬥爭對他們來說正好可以偷藝。

   憋了一肚子氣,重找了兩本書,一算帳還要多交五元。再次來到收銀臺,正好一位半老者也在交錢,他大約是給孫子買什麼教材,很薄的一本要三塊大洋。半老者忿忿不平,說她們是吸小孩的血,於是我很解氣的稱她們為「吸血鬼」。小姐也不生氣,笑瞇瞇的吸血--收了我們的錢。
  
   回家後翻看新買的書,其中一本書名《兩個人的長征》,是兩個英國人寫的。這兩個英國小夥子突發奇想,要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徒步走一遍。他們果然走了一遍,這本書就是當時的日記。書裡的事情很有意思,然而讓我震驚的是其中一章:歷史高於傳奇。

   兩個英國小夥走到了瀘定橋,他們每到一地都要和當地百姓閑談(他們的中文水平不低),這次也不例外。我把有關的地方摘錄下來:
  
   「我跑到後面的山上。」86歲的李國秀站在橋上指著西面說:「他們早上8點開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我們躲在山頭上,看見22個紅軍過橋,前面帶路的七八個老百姓都被國民黨槍斃了,幾個被擊中的老百姓掉進了河裡。」

   愛德(作者之一)問她:「紅軍有22個過瀘定橋,你看到他們怎麼過的了嗎?」

   「看到了。老百姓在前面帶路,紅軍跟在後面。他們不知道怎麼過橋,橋上沒有木板,只掛著鐵鏈。過了河的老百姓都被槍斃了。」

   李國秀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一直沒有搬過家。現在的房子已經整修過了,是磚木結構。1935年時她家的房子全是木頭做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給紅軍做新的橋板。

  假如李國秀的回憶沒有失實,「飛奪瀘定橋」這一事件就少了些傳奇色彩--在當時的環境下,紅軍傷亡如此之少的確令人難以置信。歷史書籍和電影都沒有提到這些帶路的村民,恐怕是不願讓紅軍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然而正是那些無名百姓做出的大無畏的犧牲使得整個事件更具光輝。
  
   這裡有兩點讓人吃驚,一是守橋的國民黨部隊根本不像以前說的那樣殘忍,不然那幾個在前面的老百姓早被亂槍打死了。至於過橋後被槍斃,那應該是當官的命令。

   其二,也是最讓人吃驚的是,居然讓「老百姓在前面帶路」。當時的雙方都知道,那是一場生死之戰,這時把老百姓頂在前面,實在無法解釋。「帶路」肯定說不通,走在一座橋上還會迷路不成?

   「老百姓在前面帶路,紅軍跟在後面。他們不知道怎麼過橋,橋上沒有木板,」當地老人的說法也解釋不通。幾萬人的性命攸關,選出的十八個人連鐵索都不會爬豈不是笑話。再說讓老百姓做示範也莫名其妙,橋上平時都是有木板的,日常生活中過橋,肯定不會爬鐵索,也就是說沒有木板的鐵索橋,老百姓同樣不知怎麼走。退一百步說,即使做示範,一兩個人就夠了,何必七八個人一起做示範;退一千步說,真是需要七八個人一起做集體過橋示範,那麼爬一段也就應該讓人家回來,為什麼要人家一直爬過去?對面就是敵方的軍隊,老百姓又沒有自衛能力,爬過去必死無疑。

   打死老百姓,說起來不好聽,可在當時的情況,尤其在中國,即使換成紅軍肯定也會這樣做的。而且不會等他們爬過橋,紅軍一定會毫不手軟的把這些礙事的老百姓從橋上打落水中。

   所謂「老百姓在前面帶路」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我想是不說自明的。

   最後,李國秀的回憶有沒有失實呢?我想,八十多歲的農村老人不會信口開河。究竟當時有幾個老百姓在前面,又有幾個被擊中「掉進了河裡」,數字可能錯,但「老百姓在前面帶路」是不會錯的。

   一定會有不少人質問 「怎麼可能?這是日本人才幹的事!」可戰爭就是戰爭,取勝是第一位的,包括利用平民百姓。有一個旁證,曾經出過一本書叫《血白血紅》,寫林彪指揮四野在東北作戰的事,作者是部隊的人,基本可以肯定他言出有據。當年林彪圍困了四平,但是久攻不下,後來就下了一道命令,不許放城中的平民百姓出城,目的是讓老百姓去和守城部隊爭糧食,從而製造混亂。於是,那些因為飢餓,或是要躲避炮火而逃出的平民百姓,出城後迎來的不是生的希望,而是解放軍的子彈。更慘的是他們想退回去時,城中的守軍又關了城門,這些人只好驚恐萬狀的在兩軍交戰的中間地帶亂跑。
  
  有關「飛奪瀘定橋」傳奇的新版本,解釋了我多年前的疑問。守橋部隊顧忌前面的村民,不能瘋狂地(用以前習慣的形容詞)向過橋的紅軍掃射,遂使十幾個紅軍通過了毫無遮攔的鐵索橋。關於守橋部隊有另一種說法,說那不是國民黨的正規軍,而是地方部隊,或者乾脆就是民團。如果是這樣,那就更好解釋了。地方部隊有不少士兵是當地人,民團更是由當地人組成,而所謂「帶路的村民」極可能有人和他們認識,從而更難以下手。

  十八勇士享受了極高的榮譽,民間傳說十八個人中活下來的由毛親自發了免死牌。現在看來這是不實之說,但也可見他們的地位之高。而帶路的村民卻從無人提起,兩個英國人都替他們打抱不平。在英國人看來,之所以不提這些村民,「恐怕是不願讓紅軍的英雄形象打折扣」。外國人畢竟不瞭解中國國情,事情不會這樣簡單。

   長期以來,我們的宣傳一直是「軍民一條心,打敗蔣匪軍」(當然,現在不一樣了。「蔣匪」不在了,「連爺爺」又過來了),如果幾個從未受過訓練的村民,自覺自願的和紅軍一起冒死奪橋,那是不會給「紅軍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的,相反還會大力宣傳的。

  不提那些「帶路」的老百姓,一定有另外的原因。現在可以說,中國的老百姓,沒有或是極少有人自願在兩軍交火時,走在一方前面充當擋箭牌。用槍口逼著人家 「帶路」,自然不好再提;進一步,如果守軍是地方軍或是民團,那所謂「帶路的老百姓」,更有可能就是守軍的家屬,因此就更不能提。這其中的微妙,恐怕只有長期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才能體會。


(讀者推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