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研究生教育的五大怪現狀

清華博士生退學的新聞前不久引起各大媒體的爭相炒作,學生和高校各執一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中國研究生教育再一次受到質疑。筆者作為中國高等教育下的「產物」,親身經歷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的「怪現狀」。

  培養方式本科化。當前研究生的課程採取大班形式,仍然沿用本科的那一套「教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記」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創新、思考的能力未見進步,做筆記的功力倒有所增長。而且更為奇怪的是,授課內容竟然有些還停留在本科階段,真不知道是老師的悲哀,還是學生的悲哀?

  導師制虛名化。現在大學裡研究生導師每一屆要指導三四個學生,甚至更多,以現階段的兩年半學制為例,則每個導師需要指導十幾個學生。導師有時間和精力指導如此多的學生嗎?所以就出現另一個「怪現象」,學生和導師經常數月甚至半年不見面,交流就更不用提了,只有到節日的時候,學生才有機會識得導師的「廬山真面目」,而且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三言兩語各自散去,導師的作用已然失去。

  科研成果指標化。目前各個高校基本上都明文規定,研究生期間必須髮表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且這種科研成果還與學生能否畢業掛鉤。於是,學生為了能夠順利畢業,想方設法、東拼西湊搞出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而且還要自己花錢發表。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各種「垃圾」文章充斥著我們的眼睛,理論的發展沒有看到,看到的只是各種瀕臨倒閉的雜誌煥發出「勃勃生機」。

  畢業設計(論文)形式化。目前研究生畢業設計(論文)形式化,內容不再重要,無實質內容可以,無創新點也可以,只要有「成果」的形式存在就可以。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更是形式主義的集中體現,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完成了這場作秀,演出如此精彩,以至於事後仍回味無窮。

  畢業學生標準化。畢業研究生作為學校向社會提供的「產品」,呈現的是標準化的現象--接受相同的填鴨式教育,具有同樣的科研能力(成果),擁有同等的畢業設計(論文),握有一樣的研究生學歷,何其標準化的產品呀(也許所不同的只是與生俱來的個體差異)!


南方都市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