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兒童聯手調查顯示:公民素質問題值大人反省

昨日,廣州市少年宮和香港小童群益會共同公布一份穗港兒童關於公民素質調查,調查顯示:在涉及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的問題中,選擇「總是見到」、「經常遇到」、「偶爾見到」一些不文明行為的人數高達半數以上。相比廣州,香港兒童比較注重公共道德,但是兩地的公民素質還有待提高,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的行為時有發生。

  調查涉及公民素質等內容

  此次調查分別面向廣州、香港發放問卷各500份。其中廣州接受調查的孩子大多在11∼12歲之間,香港的以11∼14歲的居多。調查涉及的問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受調查對象所見到的反映公民素質的行為;二是面對不文明行為的反映;三是受調查對象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

  在公民素質的調查上,面對「搭乘公交工具(巴士、地鐵、火車)時有人爭先恐後」的問題,廣州孩子30%表示偶爾見到,表示經常見到的有34%。而香港孩子表示偶爾見到的有36%,表示經常見到的有18%。

  面對「公共場所的非吸菸區有人吸菸」問題,表示經常見到的廣州孩子有34%以上,表示偶爾見到的有30%左右。但在香港,表示經常見到的孩子有18%,表示偶爾見到的有36%以上。

  其次在「深夜時分有人在你家附近活動發出很大聲響,對你造成干擾」這一問題,廣州孩子和香港孩子都有很相近的觀點,認為比較少見。但在「有人在公眾地方污染環境,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問題上,廣州孩子表示經常看到的佔了38%,香港孩子僅有20%左右。

  香港兒童比較注重公共道德

  在涉及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的六個問題中,選擇「總是見到」、「經常遇到」、「偶爾見到」一些不文明行為的人數合計高達50%以上。相比廣州,香港兒童比較注重公共道德,但是兩地的公民素質還有待提高,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的行為時有發生。同時也提醒我們,提高公民素質任重道遠,為了給下一代提供榜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體公民應該從我做起,提高自身素質。

  面對不文明行為,大多數廣州兒童選擇作出積極反應,敢於和不良現象作鬥爭的勇氣可見一斑。而香港兒童則多選擇「不出聲,但作出不滿表示」。

  受調查對象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上,廣州兒童對國家有很強的認同感,有超過95%的人「非常同意」和「同意」以作為中國人而自豪」;對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大川感到「非常自豪」和頗為自豪的人超過90%。

  相比廣州,香港兒童也有較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但選擇「頗為重要」、「頗為自豪」的人多於選擇「非常重要」、「非常自豪」的人。


(信息時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