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士後跳樓看學術水平誰說了算?

9月14日,中科院高能所28號樓下,茅廣軍的屍體被人發現。之後,警方排除他殺。很多人難以相信,這個人緣極好、前途光明的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後,會選擇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這樣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中科院三年一次的考核,茅廣軍沒有通過被解聘,據說是文章數太少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讓他把房子交回,並一年內另找單位離開。」我不敢肯定這件事對茅廣軍選擇自殺有沒有關係,但這種做法卻值得我們反思:評價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發表文章數量究竟該放在怎樣的一個位置?

  一位學者曾記述了他在芝加哥大學做助理教授時,與該校一知名教授的對話---我問:「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級?」答曰:「據我所知,從來不計多少。」再問:「發表的學報聲望計多少?」答曰:「從來沒有想過。」再問:「多取幾個名銜怎麼樣?」答曰:「沒有誰管你的名銜。」「沒有博士也可升級?」「當然可以。」我再問:「一篇文章也沒有發表過,可以升級嗎?」答曰:「可以的。」我又問:「連文稿也沒有一篇,也可以升級嗎?」答曰:「那會比較困難,但要是你能多說話,表達你的思想,若夠份量,升級單靠口述是可以的。」到最後,我問:「那由誰決定呀?」答曰:「我們這些正教授……」

  實則在中國現代大學,也遠不乏以上的事例。1925年,清華大學籌辦國學研究院,擬聘四位導師。梁啟超先生向曹雲祥校長舉薦陳寅恪先生。曹問:他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不是博士,連學位都沒有。曹又問:他有什麼著作?梁答:只有數篇論文,未輯成書。曹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火了,說:我梁某人也沒有博士學位,論著作可算是等身了,但我的全部著作還不如陳寅恪寥寥數百個字有價值。接著梁又告訴曹,柏林、巴黎諸大學幾位知名教授都推崇陳寅恪的學問,清華不請,外國大學也會請他。曹雲祥聽了,這才登門禮聘。最後,陳寅恪先生不獨成為赫赫有名的「四大導師」之一,即便是國學研究院解散之後,也是清華惟一的文史兩系雙料教授,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

  但是茅廣軍的學術水平終究如何,在茅廣軍的去留問題上,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對茅廣軍「很滿意」、「你們送的學生如果都和茅廣軍一樣棒就好了」的評價是說了不算的;茅廣軍的導師卓益忠先生「研究方向發生了轉折,成果不可能出來得太快」的解釋說了也不會算;茅廣軍先生的師弟顧建忠先生「茅廣軍一直是拔尖的人物,理論功底極紮實,而且喜歡挑戰國際性的難題」的評價說了更不會算。

  那又是誰說了算呢?是中科協主席周光召先生曾指摘的「科學官」說了算,是不合理的科研體制說了算。

  我們總在說,要尊重知識份子。但是對於知識份子的尊重,並不能止於房子、車子、票子。這還太膚表,還遠遠未涉根本。只有做到對於知識份子主體性的充分尊重,才是對知識份子真正的尊重。所以,學術領域的事,必須由知識份子說了算,知識份子基於科學精神的制度安排說了算,而不能讓知識份子成為行政化科研體制的附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