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趕不走的外地人

炎熱的夏季,中國各地大張旗鼓地開展城市環境衛生大檢查。上海浦東的馬路上彩旗飄舞,標語滿天。
  每天,浦東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人行道和機動車道附近,經常排滿各色小吃攤子,食客大部分是附近的民工、洗腳房和美發廳的小姐。行人趕路時,會感到很不方便,車輛按大喇叭不耐煩地嘶叫。到下午五點鐘以後,滿地都是餐巾紙、飯盒、洗鍋水,一片狼藉。

  市容檢查人員出現時,小攤販們就像看到貓的老鼠,扔下工具和飯菜逃掉,檢查人員把鍋、碗、臺、灶全部沒收或者當場毀壞。

  一切好像都經過事先彩排,衛生檢查團來到時,賣小吃、賣水果的攤販頓時全部消失。有一家賣燉湯類的福建小吃店很有特色,但在檢查團來之前就一定會關門大吉。如果是衛生有問題,就應該整頓改進,臨時關門,這未免是自欺欺人。檢查團在此地駐留一個星期內,街道一下子變清爽了,駕車者也文明瞭,在門口隨意堆放物品的店舖也都很守規矩。

只知驅趕而沒有規劃

  可是,檢查人員一走,一切恢復舊觀。小攤小販重新佔據了人行道和車道,似乎要把失去的損失奪回來。我因此能感受到,這些可憐的草根階層真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他們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為了養家餬口,他們天天在恐慌不安中賺點小錢,做著上海人不願意做的低等粗活。

  看到執法人員一副「征服者」的面孔,我有時候會對攤販們產生憐憫。市政管理部門為什麼只知道驅趕,而不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執法人員對待這些攤販的方式,可不可以更加人性化?況且,每年到衛生檢查的時候,有關部門只是應付幾次。即使獲得了「文明衛生城區」的稱號,那又有什麼意義?

  如同中國其他很多城市一樣,上海有無數的外省打工者,他們的角色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已經變得不可缺少。每到農曆新年,這些「素質差的」外地人回鄉後,飯店就沒有人送貨,寫字樓裡就沒有人送飲用水,似乎很多人的生活就要停頓了。還有建築工地,外地人幹著髒活、累活和危險活。沒有他們,高樓大廈不可能平地而起。

  無可諱言,大量外地人口的湧入,給這個城市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在浦東的濰坊小區,夜間賣淫的,販毒的,個個肆無忌憚,令人不寒而慄。這並不是上海管理當局沒有努力,只是這些人實在太窮了,不得不鋌而走險。

  上海瞄準亞太金融中心的目標,一心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所以在積極改善衛生環境,提高文明程度。這樣的氣魄和理想,值得高度肯定。但是,還應該認識到,上海的繁榮,並非是單靠上海本地人而取得的,其中還有外省人的貢獻和犧牲。

內地省份沒有發展機會

  上海和其他沿海大城市,享用了全中國相當一部分資源。如果中央政府分配一些資源到內陸地區,在那裡多建學校、多建醫院、多建工廠,讓那裡的孩子也能享受義務教育,讓他們在平等和公平條件下進入大學,那麼,內地大部分居民就不必漂泊異鄉,過這種只有恐懼、沒有尊嚴的生活。

  筆者最後還是要重複同樣的呼籲:希望中國中央政府政府繼續加大對內陸地區的投入和扶持,盡早廢除對農村居民的歧視政策,擴大他們參與競爭發展的機會,讓他們在自己的家鄉看到希望。

  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人口的膨脹問題。農民佔中國人口70%,只有當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實現了溫飽,中國才能真正實現環境優美、品味高雅、安全文明的現代國家。這是戰略上、道德上刻不容緩的課題。否則,長此以往,不要說建設文明國家,即便要在一個城市裡實現美好家園的理想,那都會很難。

  而比保持衛生和維護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首先必須學會尊重和關懷自己的同胞。即便把外省人趕出上海,即便上海因此而變得美麗無比,難道城市人就能心安理得,就會生活得安心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阮永松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