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慣例 國際攝影展上中國作品一幅沒賣掉

在近日落幕的第6屆舊金山國際攝影藝術博覽會上,華人藝術家聯盟 (ChineseArtistNetwork,簡稱CAN)與國內頂尖策展人及攝影機構Fotoyard應組委會之邀聯合參展,與全世界80多家畫廊一道亮相,展出了一系列中國攝影師的作品。中國人已經從去年的第5屆開始連續兩次參加這一博覽會,參展主要作品都來自於Fotoyard---它是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受到邀請的中國人團體、機構。但是,不管是作為「觀光」性質的第一次亮相,還是帶著商業目的的第二次出席,中國當代攝影作品卻始終沒有在該博覽會上留下成交記錄。

 有無簽名 茲事體大


舊金山國際攝影藝術博覽會是國際性攝影盛會,本屆展會為期4 天,各國收藏家、策展人、廣告時尚界編輯和藝術家畢至。主辦方認為,CAN2005的展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無國界醫生」以及法國關注民族融合的 「SURVIE」堪稱此次展覽的三大亮點。會上,許多參觀者和收藏家葉都對中國當代攝影作品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提問者絡繹不絕,已有三家著名博物館和美術館表達了合作意向。

然而讓作者們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的作品由於缺少攝影師簽名而無法成為收藏品,這是成交記錄為零的最主要原因。「送展的作品全部沒有簽名。馬良的西藏系列,已有買家專程趕回來要購藏,但一聽說沒有簽字,扭頭就走了。」Fotoyard負責人之一、設計師陳春華說。

按照國際慣例,攝影作品上應該簽上作者姓名、日期和限量。由於攝影作品的可複製性,沒有這些簽字,一幀作品可被視為與一紙普通照片無異。從展覽歸來的攝影師田誠舉了一個例子:「博覽會上有多家影廊出售亞當斯的《新墨西哥月升》,最高賣125000美元,最便宜的賣16000美元,區別就在於前者有作者簽名、日期和限量,後者卻沒有。」簽字有無,對已成名的大師的影響不過是價錢高低,但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攝影師而言,卻關係到作品能否被人直接認可。

 尺幅不一 價格難定


儘管如此,沒有簽字的作品畢竟仍有可能受到買家青睞,中國參展作品無成交,還有其他原因。

據陳春華介紹,我們的許多作品尺幅大小不合規範:一般來說攝影作品的標準尺寸是8英吋×10英吋、11英吋×14英吋、16英吋×20英吋、20英吋× 24英吋,影像尺寸應該比襯紙尺寸小一號,而中國參展作品許多都沒做到。此外,標價不合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外國攝影作品早已形成一套完備的定價標準,作者的去世或在世、知名或不知名,作品的一流或二流、限量或不限量,這些標準相互組合,各自對應於一個有限定的價位;相比之下,中國攝影師的作品由於參加國際展覽、進入國際市場較晚,其定價缺乏起碼的標準,參照系嚴重不足。在眼下的中國,一邊是成名攝影藝術家身價飆升,名利雙收,而另一邊,新晉藝術家的作品卻連定個價都難。相應的窘境是,絕大多數買家不是選擇買老照片,就是爭搶成名藝術家的作品。

如果說去年參展是初出茅廬的中國年輕攝影藝術家首次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的話,那麼今年參展則是上一次思路具體、多維的延伸。照陳春華的話說:「我們要把中國優秀的攝影師、在主流攝影群體裡完全沒有話語權的人推上舞臺。」而現在看來,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