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灣爆類鼻疽 6人病亡

〔本報自由時報記者鐘麗華、蔡佳蓉、洪臣宏╱綜合報導〕臺灣南部二仁溪沿岸高雄及臺南四縣市爆發罕見的類鼻疽,而這也是臺灣首宗的類鼻疽聚集感染事件,目前已知有十六人發病,其中六人已死亡。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初步調查研判,可能是日前海棠颱風之後南部降豪大雨,將土壤中的病菌沖刷出來,造成接觸到的民眾感染。

疾管局呼籲住在二仁溪附近居民,若有發燒等症狀者,務必迅速就醫,並告訴醫師自己的居住地區,而醫師看診時也應先研判是否有感染此病的可能,若有懷疑應立即以抗生素治療,並採檢送驗。
感染症不會人傳人

疾管局防疫組長吳炳輝強調,這種疾病只是「感染症」,並非「傳染病」,更非「法定傳染病」,不會人傳人,也不會人與動物傳染,而是人接觸到環境中的病菌才被感染,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如果能夠及早發現立即就醫,並用抗生素治療,即可痊癒;不過,一旦延誤就醫,致死率就高達三到四成。

行政院長謝長廷昨天也強調,該病不屬法定傳染病,目前衛生署已通令全臺醫院要好好診治病患,疫情應該不會擴大。

吳炳輝表示,從本月11日至29日為止,共有十六人的檢體檢出陽性,確定遭到感染,其中高雄縣九例最多,分別為茄萣鄉七例、湖內鄉、燕巢鄉各一例;臺南市南區四例;高雄市小港、苓雅區各一例;臺南縣仁德鄉一例。

六例死亡病例分別為臺南縣市各一例、高雄小港一例、高縣茄萣三例。

目前還有二人住在加護病房,另八人在普通病房,住在臺南市立醫院、義守大學附設醫院與國軍高雄總醫院、高雄長庚醫院。

吳炳輝說,病患年齡分布在三十四歲到七十八歲之間,都有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至於致死的原因主要是感染後引發敗血症。

他說,除高雄市兩例外,其他十四人都住在二仁溪流域,明顯有地緣關係。
皮膚有傷口易感染

吳炳輝解釋,類鼻疽系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造成的臨床感染症,此菌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存在,因此研判是南部豪大雨過後,將原本存在土壤的病菌沖刷出來,如民眾皮膚有傷口或免疫力差者,更容易感染。

他說明,一般而言,此一病菌除感染人外,馬、羊、豬等動物也會遭感染,但不會人傳人,人與動物也不會相互傳染,主要還是環境感染,因此類鼻疽只是單純的「感染症」,並非「傳染病」更非「法定傳染病」。

其流行地域為東南亞地區及澳洲北部的熱帶地域,疾管局從八十九年即將此病納入監測,八十九年通報病例一例、九十年十五例、九十一年九例、九十二年五例,去年為十三例,其中一例便是陸軍官校學生,該名學生因此死亡,但過去都是散發個案,這次聚集感染,國內還是第一次出現。

去年曾接受疾管局委託,審議陸官顏姓學生感染類鼻疽致死案的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高彬指出,類鼻疽桿菌毒性並不強,但會對免疫力低或慢性病患者,引發敗血症或侵犯重要器官致死;他強調,常見的病患多為從事園藝、農夫或建築工人等,最近從事相關工作時最好戴上手套、不要赤腳,切勿直接接觸土壤及污水。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