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擊中目標並已發回第一張照片(組圖)

太平洋時間3日22時52分(北京時間4日13時52分),美國宇航局「深度撞擊」號探測器釋放的撞擊器「擊中」目標--坦普爾1號彗星,地面控制大廳裡一片歡呼,「炮轟」彗星大片正式上演。

  這項史無前例的「炮轟」彗星計畫始於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於2005年1月12日成功發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在4日撞擊彗星之前,「深度撞擊」號走過了4.31億公里的漫長太空之旅,終於迎來了與坦普爾1號「親密接觸」的激動人心時刻。

  撞擊器擊中彗星的彗核後,會在其表面轟出「彈坑」,使其內部物質暴露出來供研究。據預測,撞擊會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塵埃等濺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個大「焰火」。

  科學家們認為,彗核中含有太陽系初生時遺留的物質,希望藉助此次撞擊對太陽系誕生的過程有更多瞭解。美宇航局專家表示,這次撞擊不會改變彗星的軌道,也不會對地球構成危險。


7月4日,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國家宇航局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在密切關注電視屏幕上「深度撞擊」號探測器釋放的撞擊器「擊中」目標──坦普爾1號彗星的全部過程。


撞擊前傳送回來的照片


彗星"深度撞擊"成功


撞擊後,彗星表面的狀況


工作人員歡慶撞擊成功

另據報導,美國宇航局已經接收到「深度撞擊」撞擊器與坦普爾1號彗星相撞後傳回的第一張照片,從照片上可以看到清晰的閃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