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與伊斯蘭產油國關係引注意

(中央社記者黃季寬臺北特稿)中東、北非、中亞、東南亞許多伊斯蘭人口佔多數的國家,與美英等國在文明、宗教、利益等方面存在衝突。這些國家是世界重要石油產地,中國卻致力與他們發展關係,動向殊堪注意。

中國的動作,首先是強化與這些國家的能源合作。

例如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是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

近年沙國阿美石油公司為確保出口穩定,加強對亞洲國家投資,中國配合此一趨勢,與阿美公司合資興建福建煉化,阿美公司並將收購青島煉化部分股份。

青島煉化是中國石化集團新建的千萬噸級煉油廠。另一方面,去年沙國首次開放天然氣領域投資,中石化成功拿到魯卜哈利盆地B區天然氣探勘開發權。

又如伊朗,已同意中石化開發亞德瓦蘭油田,條件是中石化每年購買一千萬噸伊朗液化天然氣,這項協議價值高達七百多億美金,估計雅德瓦蘭石油蘊藏量有三十億桶。

去年,珠海振戎公司也與伊方簽署協議,從二零零八年起,每年從伊朗進口兩百五十萬噸天然氣。此外,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於二零零三年獲得伊朗喀山油田鑽探天然氣項目。

至於北非,中石油在蘇丹有原油、管道、喀土木煉油廠和聚丙烯等項目,建成年產一千一百萬噸原油、一千兩百五十萬噸輸油、兩百五十萬噸原油加工、一萬五千噸聚丙烯能力。

而在印尼,中國海洋石油集團的子公司,擁有麻六甲油田部分權益。還收購了東南蘇門答臘、西北爪哇海上、西馬杜拉、坡棱、布勞拉等公司的權益,為中海油帶來每年四千萬桶工作權益產量。

中海油也收購了東固液化天然氣項目部分股權。中石油則擁有加幫區塊四成五股份。

在中亞地區,中石化在亞塞拜然擁有裡海沿岸一個油田五成的權益。中石油在哈薩克取得阿克糾賓斯克大油田六成的股權。哈薩克到中國的輸油管道則在興建。

中國發展與北非、中東、中亞、東南亞產油國家關係的第二個手段,是政治上強化彼此關係。

中國切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問題,是為取得某種程度的調人地位,以強化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

巴勒斯坦在中國有大使館,阿巴斯在出任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後隨即訪問北京,顯示中巴關係良好。

今年三月,中國代表在巴勒斯坦國際會議指出,中方對中東問題有四項主張:

一、巴以建立互信,恢復和談。

二、國際社會重啟「路線圖計畫」,致力於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三、各方積極謀求實現中東全面持久的和平,各項談判都應早日恢復。四、國際社會應加大促和力度。

中方並且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佔的領土上修建隔離牆,認為以巴衝突應透過對話與政治談判解決。

六月,中國外長李肇星分訪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既與以國外長夏龍打桌球,也與有關國家簽署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合縱連橫動作不少。

中國也在伊拉克問題有所著墨。聯合國去年討論伊拉克問題決議,中國曾針對美英草案提出對案,促使美英修改文本,載明多國部隊在伊拉克「政治程序完成後」撤離。決議雖未盡如人意,但中方贏得一定聲勢。

今年六月,李肇星在伊拉克問題國際會議上闡明中方主張:

一、政治上實現「伊人治伊」。

二、安全上進行綜合治理。

三、經濟上恢復造血機能。

李肇星稱,伊拉克前途「只能由伊拉克人民自主決定」,解決伊拉克問題,必須髮揮聯合國作用,並傾聽伊拉克鄰國及阿拉伯國家聲音,發揮它們的作用。李肇星之言,阿拉伯國家不會不愛聽。

對伊朗核問題,中國亦未缺席。去年底有關把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的主張甚囂塵上之際,中方明確表示不贊成,認為伊朗核問題應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內妥善解決。中方的立場牽制了美國對伊朗的威脅。

而在蘇丹達富爾人道危機方面,今年三月,聯合國安理會建議把對達富爾地區的武器禁運擴大到蘇丹政府,中國投了棄權票。隨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又表示:中國反對聯合國對蘇丹實行禁運。

此外,中國還積極加強與上述國家雙邊及多邊關係。例如與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合作論壇、啟動與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自貿區談判、參與中東北非經濟合作會議、向非統組織捐贈基金、主導上海合作組織、與東協建立十加一機制等。

中國積極擴大對北非、中東、中亞、東南亞產油國家的政經影響,並且以全球最大開發中國家自居,推動在國際重大事務上「努力採取共同行動」,主要目的一是增加北京在國際政治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另一是爭取更多的能源利益。相對於美國在伊斯蘭世界進行「民主化」改造,致力新「十字軍東征」,中國的見縫插針,或將有其收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