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在上升為東方的強權 中印誰能領跑亞洲?

中國正在締造一個製造業帝國,但是印度人認為,那些決定誰將主宰21世紀的力量卻掌控在印度人手裡。印度工商部長卡瑪爾-納什就直言不諱地宣稱:「中國將贏得短跑,但印度將贏得馬拉松。」

  不可否認,源源不斷湧入中國的外國資金有「賭博」的成分,甚至有人稱之為「卯糧寅吃」。 但是中國實行的是可調控的市場經濟政策,可以運用強有力的財政手段避免大規模的經濟劇變。

  目前,中美之間正為貿易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美國想說的是:中國應該重新評估人民幣的價值,以減小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給中國帶來的巨額對美貿易順差。普遍的觀點是:一旦人民幣升值25%甚至更多,中國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會失去價格優勢,中國製造業帝國的根基也會遭到削弱。但是,如果把考慮問題的著眼點放大到整個亞洲製造業,這樣的觀點就有些無稽了。

  有一個不應該被忽略的事實是:今天在歐美市場上看到的印著「MadeinChina」的產品其實是整個亞洲製造業合作的產物,引用一位中國商人的話說:「你看到一件印著『MadeinChina』的襯衫就認為是中國製造的,它的棉紗卻可能最初來自泰國,然後又被運到韓國進行加工,紐扣則可能來自菲律賓,中國只是完成了布料的縫製和紐扣的固定,並把成品運輸到歐美而已。」

  在原材料大量依靠進口的條件下,人民幣升值就會大大降低中國廠商的原材料成本,到頭來,他們製造出來的產品仍然可以以低廉的價格銷往歐美。因此,這位中國商人得出結論:「只要是在政治上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人民幣升值不會根本改變(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上的)最終價格。」這種觀點也得到了經濟學家貝格斯特羅姆的認同:「這充分說明,我們需要對整個亞洲的匯率進行調整,而不能只要求中國的貨幣升值。」

  如果說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充滿了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的色彩的話---像這樣的爭論一直是迄今為止國際貿易糾紛的主旋律,那麼美國和印度之間的爭論則聚焦在未來。

  印度人聲稱,他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知識中心和知識及服務跨國流動的集散地」。印度工商部長納什認為,印度的比較優勢在於,擁有大量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據統計,在印度11億人口中,有70%的人受過教育,且他們中的很多人精通英語,半數人在30歲以下。

  納什的人口觀是符合人口學發展趨勢的。現在發達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口老年化。一旦現在正當壯年的人退休之後,誰來填補他們留下的職位空缺?接納移民?

  這條路已被發達國家否決。納什給出的出路是:信息和服務的跨國流動。這裡的確存在一個問題:把薪水低或者知識密集型的工作崗位,通過新的通訊方式或者其他技術轉移到受教育人口過剩的地區,不一定會為這些地區的工人所接受。但是,如果採取國外採購,為出口國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形式,問題就簡單多了。

  需要強調的是,納什的觀點並非一廂情願。5月26日,美國商務部副部長伯恩斯在布魯塞爾向歐洲同行宣布:「在未來三四年裡,你們會看到,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美國把焦點鎖定在南亞,特別是和印度建立更密切的戰略夥伴關係……如果看看下面這些趨勢---人口、經濟增長、外交政策走向,你們就會確信,印度正在上升為東方的強權。」

  當然,誰能領跑21世紀的亞洲,絕不是一兩個因素決定的。現在起跑槍已經打響,中國和印度誰能在這場競賽中勝出,還得看各自的綜合實力如何。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