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秘檔:董鄂妃為何對順治有如此強的吸引力
董鄂氏的一生可用「紅顏薄命」四個字概括,她的悲劇不僅在於她入宮前的特殊經歷,更在於無法掙脫滿蒙聯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給後世留下太多的話題……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是順治在世時所冊封的第三位皇后,但董鄂氏的皇后身份卻是在去世後追封的。她的身世、她的得寵以及順治在她去世後的出家之念,都給她短暫的生命增添了令人回味的因素。
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的骨灰被安置在順治孝陵的地宮之內,而在清東陵中順治的地宮是惟一沒有被盜過的,她與他在身後的確得到了長久的寧靜。
在所有清一代的宮掖中,董鄂氏都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人物。
民間還一度盛行董鄂氏實際是漢女的說法,此人名董白(字小宛),系蘇州著名歌伎,才貌雙全。
在清軍南下時董氏被掠,因貌美絕倫而被送至北京皇宮,成為順治帝的寵妃。
實際上,這位蘇州名伎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就已經被江南才子冒襄金屋藏嬌,媒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錢謙益。
而清軍在順治二年南下時,冒家的財產確實被洗劫一空,但董小宛並未成為戰利品被送到北京。
董小宛因肺結核病醫治無效,在順治八年去世,享年28歲。
顯而易見,董小宛並非董鄂妃。
《清史稿.后妃傳》對董鄂妃有如下記述:「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三宮,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
」且不說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在冊立皇貴妃時大赦天下,已經是極不尋常的跡象,順治在八年、十一年兩次冊立皇后均未大赦天下,不難看出皇貴妃董鄂氏在順治心中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地位。
鄂碩隸屬滿洲正白旗,從天聰九年(1634年)以來歷經戰陣、屢立戰功,被賜予世襲子爵。
鄂碩之女生於崇德四年(1639年),在盛行早婚的時代,13歲左右基本完婚,比順治小一歲的董鄂氏何以要遲至18歲始入宮掖?更何況,18歲也早就過了入宮待選的年齡。
在清代官方的記載中,對董鄂氏入宮前的身世一直諱莫如深。
在西方人撰寫的有關著作對此卻有所披露,《湯若望傳》一書指出:「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憐,當這位軍人因此斥責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斥責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
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據陳垣先生考證:這位軍人的夫人就是被封為皇貴妃的董鄂氏,而董鄂氏的前夫就是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順治朝實錄也的確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文字: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在順治十三年七月初三去世,七月初九「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因襄親王之死而不忍心冊封董鄂氏,足以反映出順治、董鄂氏、襄親王之間存在著不同尋常的關係。
已經為人婦的董鄂氏能在順治的視野中出現,很可能同清代實行的命婦輪流到後宮侍奉后妃的制度有一定的關係。
已經成為襄親王妃的董鄂氏自然在命婦之列,到宮內侍奉后妃,也就為順治同她的不期而遇提供了條件。
可真應了那句「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值得注意的是,孝莊皇太后在順治十一年四月初五頒布了懿命,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為由,停止實施這個歷代都沒有的命婦入侍制度。
皇太后很可能已經聽到多情天子同弟媳董鄂氏的某些風流韻事。
按照太后的佈置冊立內侄孫女為皇后即將舉行,此時哪能節外生枝;再說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又是個很看重禮法的人,一旦得知王妃紅杏出牆、移情別戀,肯定無法忍受;為了滿蒙聯姻、為了家庭的和睦,孝莊決定立即把一切都消滅在萌芽中,切斷順治同董鄂氏幽會的途徑,讓他們把剛剛萌生的戀情冷卻、淡化,在無聲無息中消失。
從順治十一年四月到順治十三年八月十九的兩年多中都發生過什麼,已經無從考察,但可以想像得出太后的禁令並未能阻斷順治同董鄂氏的戀情,而且最終一些風聲還是傳到了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耳中。
為此,董鄂氏受到了丈夫的「斥責」,而順治竟打了這個滿腹委屈的丈夫一個「耳摑」。
博穆博果爾「乃因怨憤」在七月初三去世,董鄂氏作為未亡人而進宮。
董鄂氏對順治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在為悼念董鄂氏所寫的「孝獻皇后行狀」中,順治寫道:「後至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經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悟。」對《四書》、《易經》的學習,對書法的精通以及對禪學的領悟都使得董鄂氏同順治在文化上志趣相投,彼此之間有說不盡的話題。
對順治來說後宮佳麗雖多,但不是來自蒙古草原就是來自滿洲世家,幾乎個個目不識丁。
已經熟讀經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尋覓到知音!平心而論,董鄂氏比起那些漢族才女,還相差甚遠,但對於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順治,卻是難得的紅顏知己。
順治帝熾熱而又持久的愛,不僅在後宮,也在董鄂氏的心頭蕩激起巨濤。
難以擺脫的負罪感與情投意合的愉悅糾纏在一起,然而博穆博果爾之死,的確令董鄂氏在內心深處懷有負罪感,撫今追昔,百感千愁,「恨不相逢未嫁時」!她最終得到冊封,堂而皇之地登上皇貴妃的寶座,並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皇四子,而且此子一出生就被立為皇太子……寵冠三宮也使得她成為眾矢之的,在情感激烈競爭的後宮,誰也不願意成為失敗者。
當翌年正月二十四日皇四子夭折時,順治立即追封皇四子為榮親王。
儘管在順治諸子中皇四子是第一個得到親王封爵的,董鄂氏仍能感受到妃嬪中那些幸災樂禍的目光……順治依然堅持立董鄂氏孝獻端敬皇后御製行狀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之子榮親王生的兒子為皇太子,然而經受喪子打擊之後的董鄂氏,已經虛弱到難以再承受生育的重負,一再向皇帝表示不必以己子為太子。
也許正是考慮到董鄂氏不可能生育的身體狀況,廢後之念再次在順治的胸中湧動。
本來他同第二個皇后就毫無感情可言,為了日後董鄂氏的處境,他必須讓董鄂氏正位中宮。
深知其中厲害的董鄂氏,在得知順治已經停止向皇后進箋奏後,「長跪頓首固請」,並以「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力勸順治放棄廢後之念。
滿蒙聯姻籠罩著後宮,就像一條掙不脫的枷鎖,禁錮著多情天子與他的心上人。
董鄂氏一方面品嚐著摯愛,另一方面又要提防妒忌的陷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之又慎。
順治十四年她的父親鄂碩去世,對此董鄂氏的反應並非異常悲痛,因為她正擔心父親會依仗皇貴妃父親的身份在外面招搖生事,父親的去世反而令她不必再牽掛,她的理智似乎不近人情……
順治的愛已經成為董鄂氏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負,她在等級森嚴的後宮活得非常累。
順治「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惟恐落下「君王從此不早朝」的指責;當順治在「日講」後,和她探討「章句大義」時,「輒喜」;而當順治讓她一同閱奏折時,則起身謝道「不敢干政」。
至於對太后她更是全力侍奉,「左右趣走」,即使她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子之後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連月子都沒能坐,就要竭盡全力去侍奉生病的太后,而皇后卻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盡婦道。
當她在喪子之後內心痛苦不堪的情況下,依然要強顏歡笑,出現在太后的身邊,「左右趣走」……長此以往,又怎能不應了「紅顏薄命」?心力交瘁的董鄂氏終於病倒,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初八(1660年9月23日)辭世,享年22歲。
董鄂氏去世所激起的波瀾比當年入宮還要劇烈,為了追封董鄂氏為皇后順治已經鬧到尋死覓活的地步。
按照傳統,妃嬪只有在所生育的兒子繼承了皇位,才能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后。
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順治做出過激的舉動,孝莊皇太后被迫同意追封董鄂氏為皇后。
但在議謚時又出現了問題,儘管已經增加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12個字,依然沒有出現皇后謚號中所必須有的兩個字--「天」、「聖」,如「承天輔聖」(順治祖母孝慈高皇后)、「輔天協聖」(順治嫡母孝端文皇后)。
漢化程度已經相當深的順治當然明白,董鄂氏既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也不是母以子貴熬上來的,雖然他貴為天子但對森嚴的封建禮數竟也無可奈何。
就像那首被稱為出自順治手筆的「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題壁詩」所言:「朕乃河山大地主」,「十八年來不自由」!順治失去董鄂妃後的情緒失控,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皇太極。
在葬禮結束後,順治帝又掀起出家當和尚的軒然大波,他讓玉林
- 關鍵字搜索:
-
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