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城」紛紛上馬的背後

中國官方一日發布的審計公告顯示,杭州、南京、珠海、廊坊四地的「大學城」,截至二00三年底,實際佔地十三多萬畝,其中教學設施佔地不到一半,還有百分之五的土地,用於高爾夫、房地產。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隨著去年六月「大學城」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公布於眾,以及一些被佔土地農民的上訪,一些「大學城」放慢了建設步伐。原先打算入住大學城的學校,也因此推遲了入住時間,有的甚至推遲了一年以上。學校宣布的搬遷時間,也是一再更改,讓學生們摸不著頭腦。

一個不願透露自己大學校名的學生稱,自己的學校早就把黃金地段的校區賣了,打算整體搬遷到「大學城」。但不知為什麼,原先被告之去年就應搬到「大學城」,但一直拖到現在,學校才最終確認本月初搬遷。自己明年就畢業了,在「大學城」裡只能待一年。「大學城」離市區較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以後找工作什麼的,都不方便。自己身邊的好多同學,並不願意搬過去。

官方認為,「大學城」增加了中國內地高等教育資源,對解決「擴招」瓶頸約束困難、拓展辦學空間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建設中也存在著違規審批、佔用土地和銀行貸款比重高等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00四年對杭州等地「大學城」的審計發現,杭州等地「大學城」建設計畫投資中的,銀行貸款佔近三分之一。截至二00三年底,實際取得銀行貸款佔已籌建設資金的近六成。有的學校,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九成以上。

高校建新校區償還銀行貸款主要靠學雜費收入,但到審計調查時,這一預期並未實現。按普通標準收取的學雜費,基本都用於維持教學支出。按規定可高於普通標準收取學雜費的高校,因其實際招生人數和收費額低於預測,預期的償債能力被高估。一些貸款承建高教園區的企業,原設想主要靠已建成教學資源的經營收益來償貸,但由於建設規模過大、閑置率較高,經營收益達不到預期效果。

從二000年開始,中國許多地方的「大學城」紛紛上馬,越建越多,越建越大。有消息說,僅僅幾年的功夫,內地的大學城就建到了五十多個。佔地幾百甚至幾千公頃,投資幾十個億,大有「大學城」建設競賽的感覺。

對此,亞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投資「過熱」的表現,或者說,經濟過熱在教育領域的體現。「一陣風」上馬、盲目建設「大學城」,其中後果可能會出現「投資--閑置--不良資產」的惡性循環,給教育的長遠發展留下隱患。

中國人重視教育,家長肯在子女教育上花錢。提高人口素質,提升競爭力,政府對教育的態度也很積極。這些都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積極因素。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發展教育的問題上,更不能急功近利。畢竟十年樹木,百年育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