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重要國際問題專家探討防止和解決台海衝突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和中國改革開放論壇日前在北京共同舉行會議,美方和中方的重要國際問題專家從不同層面交流探討如何防止和解決台海衝突,討論的內容包括非軍事和軍事因素,以及美國和亞洲地區國家在臺灣問題中的作用和看法。

在會上,卡內基基金會中美安全問題的高級研究員史文(Michael Swaine)談道,兩個因素加深了臺灣問題的複雜化,一是臺北和北京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相互信任且可靠的交流渠道,雙方都不願作出任何互惠性的妥協,而是堅持各自的零和博弈立場。二是美國作為雙方對話的潛在推動者,也在不同程度上不被雙方所信任:北京將美國看成是一個飄忽不定的、有潛在敵意的霸權國家,企圖無限期地拖延「不戰、不和、不統、不獨」的狀態,並以此作為它試圖困惑和脅制中國的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臺北一方面將美國看作是它必要的抵制中國壓力的保護者,另一方面也害怕美國背信,利用臺灣的命運為代價來反抗或者安撫北京,所以,雖然臺灣要求得到美國更多的政治與軍事支持,同時卻也阻撓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達成任何有關臺灣未來的共識。史文說,美國的政策本質上是「阻礙行動」,即在防止威懾及衝突的同時歡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政治對話,美國政府希望大陸和臺灣最終能變得更加溫和與包容,從而保持這個地區的長期穩定。主流觀點認為美國應該進一步促使雙方達成共識性的綱領,以保證台海局勢在今後二三十年中維持現狀,因此美國需要通過施壓、勸說、秘密溝通等多種方式的結合來促成信心建立對話,從而使台獨和動用武力的想法變得不可能。在近幾年內,美國很可能繼續使用上述方法。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國軍事的高級研究員麥克.奧漢龍(Michael O』Hanlon)說,使用武力對於中國來說風險在於美國的干預,這不僅會造成中美之間的敵對,還會導致中國的戰敗和軍事上的極大損失。如果臺灣發生戰事,美國的基本應對準則將分為非軍事反應和武力反應。假如臺灣率先挑起事端的話,美國的第一反應不是進入戰爭,而是公開嚴厲指責北京,同時私下要求臺北收回它那引起危機的言論。如果非軍事行動無法取得效果的話,美國要麼直接使用武力,或者公開聲明在哪些情況下它會參戰,留給大陸最後的機會來決定是否避免戰爭。美國的民眾會像伊戰中一樣,雖然對突發戰爭感到為難,但仍會跟從他們的總統以保證獲勝。如果中國在反美軍事行動中有所約束的話,美國也會相應地有所約束。

艾西利.特利斯(Ashley J. Tellis),卡內基基金會國際安全和亞洲問題的高級研究員對亞洲國家的反應提出分析。他說,大多亞洲國家歡迎北京強調和平合作的姿態,它們樂於同中國進行經貿往來,從而被中國這一推動亞洲繁榮的引擎所帶動,並且希望這種經濟互存關係也能讓中國的政治軍事行為更為負責和謹慎。然而,亞洲國家也都不想看到區域霸權的出現,但有趣的是,正是目前讓它們和中國一起富起來的經濟互存關係才使得中國有可能成為亞洲的霸權。面對這對矛盾,亞洲強國如日本、印度和俄國採取了「內部平衡」的策略,一些較小的國家則希望強國的存在及其外交行動能夠平衡中國的崛起。中國的鄰國同意美國是維護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和平相處的關鍵,事實上,華盛頓是讓亞洲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獲得經濟利益而不必擔心政治後果的「解圍人」。然而,臺灣問題會完全破壞穩定的中美關係,也就是破壞了美國充當解圍人的前提條件,所以大多亞洲國家希望中國放棄用非和平手段統一國家的目標。

(《卡內基中國透視》月刊Carnegie China Insight Monthly2005年第5期供稿)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