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台海兩岸現階段交流的一些變數
2005年4月開始,臺灣在野黨中國國民黨開始登陸訪問中國共產黨,緊隨其後的是在野黨親民黨訪問中國大陸,一時間台海兩岸的冷狀態突然升溫,這讓絕大多數人感到快到不可思議。訪問大陸的臺灣在野黨領袖們,不僅受到中國政府的高規格禮遇,而且受到中國大陸民眾自發的熱烈歡迎。這是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台海兩岸最高規格的政治交流,也是國共兩黨近百年歷史恩怨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雖然中國政府開始掌握台海兩岸交流的一些主動權,但台海兩岸由於現實問題,將可能再次因一些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而陷入僵局。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在臺灣繼續發展,所以國民黨的一些成員可能向大陸提出政治要求,例如要求中國大陸給予蔣介石先生以正確的歷史定位,要求正視歷史地評價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這些基本要求不可避免地對中國大陸歷史、文化、政治產生衝擊,畢竟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中國大陸人受到的意識教育是妖魔化國民黨及蔣介石,而臺灣人所受到的意識教育是妖魔化共產黨及毛澤東;兩岸互相抹黑數十年後,兩岸人民的對立情緒達到頂點,冷靜、理智的相互交流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連戰、宋楚瑜做為國民黨、親民黨的領袖,已近退休之年,兩黨內的少壯派開始為接班做準備,如果二人戀棧不走,可能會引發新的矛盾和鬥爭;而二人退休後,如何保證接班人能秉承自己的旨意繼續與大陸友善往來,這也是一個未確定因素;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的言行,導致國民黨由執政黨變成在野黨,而且四分五裂,這個教訓會讓親歷者連戰、宋楚瑜充滿警惕;但臺灣政客日趨本土化意識,年輕一代大多考慮的是臺灣人利益而非中國人的利益,所以誰成為兩黨接班人,都不太可能有過多的大陸情節,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民進黨做為臺灣的執政黨,必須考慮全臺灣人的利益,任何族群的政治意願都不容忽視,面對在野黨高調訪問大陸,必然產生內部分歧,執政黨暫時出現矛盾言論和動盪是必然現象,隨著台海兩岸政治交流的日趨發展,民進黨將變得成熟而理智。陳水扁做為執政黨領袖,提出一個關於「民主」的問題,這也是橫在兩岸統一問題上的大障礙;雖然中國大陸的人權狀況越來越好,但和臺灣的水平相差甚遠,臺灣人大多不願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統治,經濟發展的不對稱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不同體制下的社會,中國大陸沒有對臺灣人產生向心力。這也是和平統一的難點所在。
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極端勢力,以及中國軍方的少壯派,都主張武力統一臺灣,台海戰爭不僅會打爛臺灣,也會對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武力統一失敗,將可能影響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並可能造成中國內部的分裂。所以中國第三代領導班子「喊而不打」,就是沒有萬全的把握進行武力統一;而第四代領導班子上臺後,一方面要安撫急燥不安的國內民族主義勢力,另一方面又希望全心全意進行大陸的經濟建設,這種矛盾迫使中國政府採取了更加靈活務實的柔性手法;但這種手法是否能解決台海兩岸緊張的軍事氣氛,還要看臺灣執政黨民進黨如何進行下一步動作,而筆者認為陳水扁沒有和平統一的任何意願。
中國大陸沒有進行武力統一臺灣,還因為考慮到美國軍事介入的因素。美國在一系列局部戰爭中無可比擬的軍事優勢,以及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都不得不讓中國政府考慮:美國介入台海戰爭給中國大陸帶來的負面效應。臺灣人民由於生活富裕,所以大多數人不願意打仗,更希望維持台海間不戰不和的現狀;而中國大陸由於二十多年的經濟建設,大多數人也希望有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來滿足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由於美國的軍事介入,而讓台海間的戰爭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那麼中國政府的壓力要比臺灣執政黨的壓力更大;即使中國大陸不進行武力統一戰爭,美國政府和軍方的鷹派已開始遏制中國大陸的行動,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穩定壓倒一切」的政策仍將沒有變化,而變化的是對臺灣人的經濟拉攏,以及尋求世界範圍內的廣泛支持。
隨著時間的流逝,臺灣人將和中國大陸漸行漸遠,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又將臺灣和中國大陸聯繫在一起。在市場經濟年代,經濟規律遠比政治訴求更有魅力,其經濟影響不僅讓台海戰爭很難爆發,而且會迫使美國、日本、東南亞國家關注台海危機,這將對臺灣獨立勢力和大陸武統勢力產生阻礙效應。如果台海兩岸不斷加大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那麼大陸的民主、自由、人權將加速改善,而一個民主的大中國,不僅符合台海兩岸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和發展趨勢。
原載《議報》第197期(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