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璀璨明珠——敦煌莫高窟(組圖)


敦煌莫高窟壁畫,唐,行道天王圖


敦煌是浩瀚沙漠中閃耀著的一片綠洲,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從而開啟了通向中、西亞的「絲綢之路」,在這條沙漠中的商道上駝鈴不斷,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中西貿易繁忙,寺院遍佈。佛教自從印度傳入中國後,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最為突出。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在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斷崖口,洞窟層層排列,長1600多米。莫高窟與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約公元366年的前秦時期,一位法名樂尊的和尚雲遊到此,因看到鳴沙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石窟。以後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約1500年。後經歷代的修復,迄今保存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700多個洞窟,眾多的壁畫,彩塑近3000餘身座。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莫高窟因岩質不適彫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其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磐事跡的造像,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敦煌壁畫

莫高窟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是壁畫,壁畫題材有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的畫像等;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佛經故事連環畫;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畫,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佛教史跡畫,指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者的肖像。壁畫構圖宏偉多變,色彩繁複,線條細密流暢,被西方學者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敦煌的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燦爛的時代。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如第96窟雄偉渾厚的唐代佛像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宏大,人物繁密,表現出極樂世界的壯麗景觀。還有戴著綿長飄帶的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
  
古老的敦煌歷經漢唐的雄風,一千多年來撒下無數飄零的絲路駝鈴。今日的敦煌故城已是一片敗壁殘垣,玉門陽關,故址蕭然。但莫高窟中那些肅穆端莊的佛像,飄舞靈動的飛天卻依然提醒著後人這裡曾經擁有的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之煥發出令人奪目的光華,點綴在茫茫大漠之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