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旗:老調子怎唱得完?

新春伊始,噩耗連連,冤魂與地火在礦層之間運行不息,陰陽永隔,一時間哀聲動地。不旋踵「兩會」開幕,張燈結綵,滿耳皆是盛世諛辭。真是「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先賢荀子此語原是福禍同門的意思,荀子斷斷料不到,時隔數千年,後人居然可以把白事化為紅事,把吊者變成慶者──這就是本朝奇門遁甲式的秘技,化禍為福,化凶為吉,化涕為笑,如此統治術,堪稱神乎其神。

考證本朝攘禍祈福的不傳之秘,是將「皇恩浩蕩」的舊套路點石成金,早年土改,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非但那些分得浮財的貧雇農要「感謝黨和人民政府!」,分不到什麼東西的中農也得一迭聲地「感謝黨和人民政府!」,甚至連被鬥爭被剝奪財產的地主富農,只要沒被槍決的,豈敢不感謝黨和政府的寬大和「給出路」的仁政?接下來,這種謝恩儀式就成了傳統,再通過程式化的宣傳加以強固,乾脆就成了一種既定的話語和思維。例如逢年過節,城鄉黨政幹部大都會去親民和施恩一番,於是電視螢幕上又是一片綿綿不絕的「感謝黨和政府!」這在大陸以外的人看來實係一種獨特景觀,從歐美到港臺,唯見政府官員畢恭畢敬、唯唯諾諾、一迭聲地感謝老百姓的,聽去委實窩囊得很。

只不過,本朝扯著草民的耳朵灌輸皇恩思維和謝恩話語,倒也算不上什麼創新,因為凡是專制寡頭,總是強制性地要人民「感謝」其統治的,考中外各種極權制度,概莫能外。所以說,本朝最具突破性的創新,就在於明明是它自己行了惡,讓人民遭了罪,卻還是要老百姓口口聲聲去感謝黨和政府之恩典,這才是獨此一家的「中國特色」。

回望中國當代史的斑駁血痕,歷數大躍進、文革等空前慘烈的人禍,無論如何也不能把苛政說成是德政了吧?殊想不到執政者還是自有說辭,它宣稱:只有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發現錯誤和勇於糾正錯誤──於是大家還須感恩戴德,去感謝該黨苦海慈航,普渡眾生,將我們從萬丈深淵裡拯救出來。當這種荒謬絕倫的邏輯成了社會常態,人世間再殘忍的悲劇都變成了滑稽戲,因洪水決堤家破人亡的農民,領到一張薄被幾袋餅乾,必得感謝黨和政府;川中氣井毒氣泄漏,屍橫遍野,領導來慰問,棄家逃難者也得感謝黨和政府;銅川礦難,溫家寶去探視,死難者遺屬也涕泗縱橫地感謝黨和政府……

把施恩和感恩儀式化,已經夠噁心的了,但黨和政府還嫌不夠,還要推向噁心之極致,那就是每逢天災人禍,必得「亂點英雄譜」,大肆表彰好人好事,把白事當紅事,便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阜新孫家灣礦難又是一個例證,只緣罹難者數目駭人,舉國震驚,況且善後事宜未談妥條件,硬要編排一出感恩戲,確實有點難度,然則苦主猶在呼天搶地,悲聲震野,與「盛世」氣象委實太不相符,於是黨和政府便又要來攘禍祈福了,「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特別節目,一眾歌星肩負著人大、政協代表的鄭重委託,前去山西省西山煤礦慰問演出,晚會高潮就是由最大牌歌星唱出的兩首新春應景歌曲《祝你平安》和《想回家看看》。卻要問道:何以不去孫家灣礦區慰問演出,偏偏揀擇這西山煤礦?原來此處是安全生產的樣板,而且是用機械挖煤,共計九年沒有出過事故。自不待言,晚會主題就是粉飾太平和表彰先進,台下礦工及家眷在央視的攝像機前笑逐顏開,感恩不已,順帶著,孫家灣的死難礦工也被他們「代表」了,一霎間,白事便化為了喜慶的紅事,那邊廂「兩會」對當今盛世的阿諛便高入雲端……

有時想想本朝宣傳機器關於「光明面」和「陰暗面」的辯證關係,真是很奇妙。依照這一輿論導向和教化模式,實難免,被奴役的草民身心益發奴化。據《南京晨報》報導,某礦井發生塌方,礦工管傳智被困七天七夜,終於獲救,他逃出生天之後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囁嚅著說:「我還能再堅持三天。」他當然馬上就被錄入英雄譜,塌方事故也就隨之逢凶化吉,略過不提了。

至今黨和政府已經被「感謝」了半個多世紀,但老調子還未唱完,據「兩會」專題新聞,內蒙古呼和浩特年近七旬的張則明對著中央電視臺的攝像鏡頭激動不已,表示他在電視上看了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心潮澎湃,「種了大半輩子的地,從未想過有一天可以不繳皇糧了!」於是緊隨而來是喉舌們密集造勢,中國農民的耳畔又充斥著一片感恩之聲,再也沒有人去追問:何以自本朝立國,農民就沒有過好日子。僅得趙紫陽、胡耀邦之十年新政尚可稱道,其後又墮入宿命的惡咒之中,「三農」之苦鬱積至今,農民「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而虎狼百姓,魚肉鄉民的黨和政府「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更肆無忌憚地「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自然,更不會有人出來戳穿,所謂免征農業稅之「德政」,其實每個農民僅能攤到區區數十元的減免,而中國農民早就失去了土地的產權,積數十年之農村凋敝和民生困窘,可會因免了皇糧而枯木逢春?不管任何,對黨和政府的頌歌在急管繁弦之下,一個聲部高於一個聲部,直唱得穿雲裂石、繞樑三日──老調子還未唱完,只要本朝之「萬年執政」還壟斷著一切權力和資源,試問這老調子又怎能唱得完?

──轉載自《新世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