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中印經濟發展異同比較

印度作為一個擁有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畫」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8%。

  同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與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與相異之處。

  從經濟發展模式上,中國當年學的是東亞「四小」模式,通過引進外資,建立能給為數眾多的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有輿論稱中國正成為「世界的工廠」。

  而印度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GDP佔50%以上,而工業和農業則分別只佔26%和22.8%。印度想成為「世界辦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勞動起家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製造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第一波」,那麼,21世紀初期將迎來以服務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國在「第一波」中對印度佔優,印度則在「第二波」中顯示出對中國的壓倒優勢。例如,2004年有20萬個稅表被送到印度作財會統計。

  印度走上與中國相異之路,主要原因有:

  1.印度到1991年才真正對外開放,此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印度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

  3.印度的基礎設施對發展工業起了阻礙作用。

  4.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緊迫。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則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在吸引外資方面,與中國相比,印度曾嚴格限制外資進入,而現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印度在全國範圍內設立約20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

  近年來,一些跨國企業工廠轉移到印度,印度成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發中心。印度的人才優勢、法律制度優勢得到了凸現。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