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也被考倒:如此語文教育

看過上初三年級的女兒的語文作業,我禁不住惱了---如今的一些教育內容,不是教導學生掌握知識、開啟智慧之門,而簡直就是搞歪門邪道,教人如何同垃圾知識搏鬥。

  口說無憑,讓我從厚厚的題集中隨手挑兩個例子,有一道題還是某地的中考題:

  其一,賈平凹的《讀書示小妹生日書》,有這樣一段文字:「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滿是書籍,卻常讀十不能記下四五,這全是年齡所致也。」出的題目是,這段話可以用一句俗語概括,這句俗語是什麼,其中的兩個字形相同音不同,請寫出這句話。

  其二,《人類需要夢想者》一文講述的是居里夫人獻身科學、不圖私利的品德,其中有這樣一段,美國記者到居里夫人實驗室採訪,居里夫人說出了世界上每一零星鐳的所在地,記者問:「法國有多少呢?」「我的實驗室只有一克。」「你只有一克嗎?」「我,啊,我一點也沒有。______________。」題目要求從下面四句話中挑一句填入橫線處。這四句話是:A.「這一克是屬於人類科學事業的。」B.「這一克是屬於法國的。」C.「這一克是屬於實驗室的。」D.「這一克是屬於比埃爾.居裡和我的。」

  上述二題正確答案是什麼呢?在下才疏學淺,怕答得牛頭不對馬嘴,於是專門找了所在單位裡的五個文學碩士和博士及兩位老報人回答。第一題沒有一個人能答上來。第二題五人答A,兩人答B。你覺得他們應該得多少分呢?評判為0分。

  我不想在答案上糾纏,要說的是,賈平凹的原文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找一俗話去替代呢?如果我們教人寫文章不是鼓勵用自己的富有個性的語言表達,首先想的是如何用成語、俗語、套語,大家千篇一律,這樣的文章還能看嗎?天下文章因各具特色而豐富多彩。陸遊說:「文章切忌參死句。」把一個鮮活的句子硬教人改成一句俗語,不是故意要人「參死句」嗎?賈平凹若知,必為之大哭。所以這題的答案我至今不知,就是賈平凹本人怕一時半會也未必能答上來。第二題的標準答案是C。可無論依據全文的主旨,還是我們一向對孩子們進行的所謂思想教育,回答A才似乎更加合情合理。可是這一回卻偏偏不是這樣,這除了讓人去蒙還能說明什麼?話說回來,回答A到底又有什麼錯?我們說出土一尊青銅鼎,發現一塊動物化石,都屬於全人類,全世界僅有的幾克且正在進行科學研究中的稀有物質,怎麼不可以說屬於人類科學事業呢?如果不是,「科學無國界」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

  我們的語文教育之所以成了這個樣子,真讓人為之憤怒又傷悲。教育的根本目的似乎並不是好好培養人才,一切都不過為考試服務,以考住學生,拉開分數檔次為目的,至於學習考試的內容是不是與真理常理相違背,是不是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邏輯,是不是有助於開啟和拓展學生的智慧和思維,是不是為他們的未來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似乎不在一些教育者考慮之列。現在中國中學生之苦,完全可以用「苦不堪言」四個字來形容。冬季上學,孩子們是披星戴月,出門天不亮,進門天已黑,在校要上十多個小時課,晚上回家作業有時做到零點。我的同事孩子也在上中學,每天晚飯後父母出去溜狗,他也想一起去,可是父母不讓,要求在家完成作業。這個孩子一次在日記中寫道:「小狗每天還能出去溜躂兩小時,我卻連狗都不如。我真想變成一條狗。」當我們的教育辦到人不想做人,而只想做條狗的地步,能說這種教育是成功的嗎?如果說孩子們豁出命來學習,學到的都是有用的東西,也還算沒有白辛苦,可是當我們看到上述幾道題,將作何想,這簡直無異於剝奪他們的青春和生命,也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謀殺。被毀掉的當然遠不止是他們現在的歲月,還有他們的未來。有報導說,如今出現了不少「傍老族」,就是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畢業後既不學習也不工作,成天傍著老人生活,社會輿論似乎都是對「傍老族」的指責。這並不公平。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他們讀書實在讀煩了,讀什麼也沒有味道了,自然見書就想吐。而我們的書本也確實沒有給他們以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沒有給他們以志向和勇氣,更莫談組織力、創造力,把時間花在找什麼句子替代賈平凹一段文字、猜居里夫人說的是什麼話上,他們能有開闊的視野和工作本領嗎?

南方週末

本文留言

作者張心陽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