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面前別無選擇--14歲的小留學生的心靈獨白

14歲,當我還是個對世事懵懵懂懂的女孩兒時,父母把我送上了飛往紐西蘭的客機。對於上學的事,我沒有絲毫說話的權利,不管我是否願意,父母決定了就必須服從,別無選擇--

  一個小留學生的心靈獨白

  許多時候,一些大人們往往看到的只是讓年幼的孩子們去國外留學的好處:避開國內應試教育的弊端,開闊眼界,從小就瞭解和掌握髮達國家的科學文化知識,能比別的孩子「搶先一步與世界接軌」等等的優勢,卻忽略了那些年幼的心靈在身心成長的階段對愛的需要。當大人們用自以為是的教育關心著我們的成長時,卻常常忘記了我們的感受:我們更需要的是愛,而不是大人們強加於我們的人生理念。

  「背洋書包」的「水土」不服

  來紐西蘭之前,我在國內上了一個暑期的英語強化班,自我感覺英語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然而當我第一次坐在教室裡聽課時,老師滿嘴晦澀難懂的話還是讓我覺得學習起來非常吃力。第一次考試,成績低得讓我抬不起頭來,而那個年輕的老師塔麗亞卻興高采烈地站在講台上說:「你們瞧,蕭第一次考試便得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她簡直太棒了!」同學們都為我鼓掌,我低著頭,大顆大顆的眼淚滴落在敞開的課本上,當時我恨透了她,以為她是在刻意地嘲諷我,後來時間久了,我才明白,這種感覺只是不同教育背景下產生的認識上的偏差而已:在國內,如果一個學生考得不好,老師要做的,往往除了批評還是批評,而在國外,老師們大都喜歡鼓勵學生。在塔麗亞老師的眼中,我雖然考得不及格,但我畢竟得到了一些分數,她認為這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了,她用這種特殊的方式鼓勵我下次繼續努力,可當時我卻只固執地以為她在嘲笑我。

  在這裡,我遇到的麻煩不僅僅來自語言方面,教育方式的不同也給我帶來了很多苦惱。在紐西蘭,每個年級除了統一規定的必修課以外,學生還可以從學校提供的其他課程中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進行學習。比如我們學院規定11年級的學生要學英語、數學、科學三門必修科,除此之外學生自選3科;12年級必修課只有英語一門,其他5門均可自選;到了13年級可以根據自己是否準備參加高考,選擇應考科目或者面向工作的科目。而一旦遇到這樣的事情,中國的學生更多表現出的則是茫然、無所適從。我也不例外,第一次選擇選修課時,我甚至不惜花一個多小時的國際長途電話來和父母商量。

我也曾經沒有修養過

  第一次從國內網站上看到「留學垃圾」一詞,我很傷心,因為我自己也曾有過這種類似「垃圾」的行為。


  對留學紐西蘭的學生,當地政府有明確的規定,學生年齡低於18歲必須寄住在當地人的家裡(即所謂的HOMESTAY),學校負責幫助小留學生們聯繫寄住的家庭。

  我幸運地被安排在一個華裔家庭中,那對夫妻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不在身邊,一家人對我都很好,可是最初讓我不能容忍的是,他們竟然要求我分擔他們的一些家務。不但要我整理自己的房間,還要讓我傾倒垃圾袋兒、刷洗盤子,假期裡甚至連修剪草坪這樣的體力活兒也讓我幫著干,給我的感覺好像我是他們家的佣人似的,我不想幹卻又不好意思拒絕,於是便暗中使壞,故意將他們尚能使用的一些小物件兒偷偷地塞進垃圾袋兒裡扔掉,或是刷盤子時故意摔碎幾個盤子,以便讓自己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平衡。但許多時候,做完這些事很快我就後悔了,我覺得自己的行為太沒修養了,可是一見他們讓我做這做那的,我就生氣,我是付了房費的,憑什麼指使我幹活?

  後來我和班上的同學們說起此事,才發現原來許多當地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便被父母要求做這些事情,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並以此為榮,為此我感覺很慚愧。從那之後,我開始主動幫房東做家務,他們也漸漸地開始喜歡我。學會在寂寞中隱藏心事

  初到國外,語言上的困難大家或許還能克服,最不能讓人忍受的便是寂寞,而產生這種寂寞的很大原因是沒有朋友。

  在國內,只要學習好便有許多人主動跟你做朋友,但在這裡,學生們更注重的是你有沒有一項值得他欽佩的特長,有沒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說話是不是幽默。在這所學校裡,許多國內來的學生是被大家一致公認的學習好,但其他方面就不行了。沒有朋友,即使成績好,也會有被遺棄的感覺,本來就遠離父母遠離親人,再得不到同齡人的認可,有什麼話都無處可說,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而這種苦悶又不能和父母說,因為和他們說了也無濟於事,只會讓他們徒增一份擔心。

  在這種情況下,女孩子很容易像只怕受傷的蠶,用厚厚的繭把自己包裹起來,不喜歡和人交流,更不喜歡主動接觸他人,而是整天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寂寞中隱藏心事。而男孩子則喜歡用一種更為極端的方式發泄著心中的鬱悶,我就曾親眼見過一個來自國內的男生不知什麼原因拚命地去砸自動售貨機,而另一個男生則對街上的一條流浪狗窮追不舍。我不會像一些女生那樣自閉,卻又不敢像男生們那樣發泄,於是許多時候,INTERNET的世界便是我逃避現實的最佳去處,在網上,尋找一些可以無話不說的朋友是我來紐西蘭後最熱衷的事。

被拋棄的感覺是永遠的暗傷

  明明知道父母這樣做是為了自己好,我也理解他們是望子成龍心切。但在我心底,卻一直有一個巨大的陰影,就連做夢的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出一種被拋棄的恐懼。看著當地的同學們每天快樂地說起他們的晚餐,說起家中發生的一些趣事,我羨慕得甚至想哭。

  一次,我和一個當地的同學因為一點兒小事吵了起來,那個女同學指著我的鼻子說: 「蕭,你別總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似的,我再沒出息,我父母也疼我愛我,因為我是他們的女兒,可你呢,你父母不要你了才把你送出國的,如果你是個好女孩兒,你父母會捨得拋棄你?別自欺欺人了……」

  她的話讓我一時語塞,我愣愣地站在那裡,委屈得竟然忘了反駁,一任不爭氣的眼淚流滿自己的臉,原來在她的眼裡,我竟然是個被拋棄的壞孩子!

  在那之後不久,學校放暑假,我回國和父母團聚,叔叔和舅舅都帶著他們的孩子來看我,吃飯時,叔叔問我,在國外呆了這幾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面無表情地說:如果將來我有了孩子,我決不會在18歲之前將他送出國,我要緊緊地把他摟在懷裡,讓他盡情的享受被愛的滋味。」一句話說得滿桌子的人都愣了。

  許多時候,一些大人們往往看到的只是讓年幼的孩子們去國外留學的好處:避開國內應試教育的弊端,開闊眼界,從小就瞭解和掌握髮達國家的科學文化知識,能比別的孩子「搶先一步與世界接軌」等等的優勢,卻忽略了那些年幼的心靈在身心成長的階段對愛的需要。當大人們用自以為是的教育關心著我們的成長時,卻常常忘記了我們的感受:我們更需要的是愛,而不是大人們強加於我們的人生理念。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