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 . 矽谷 . 亞洲人 . 美國夢(5)(組圖)
萬維讀者網記者捷夫編譯並綜合報導:亞洲人口的快速增長引起了灣區人口結構的顯著變化。但是人口的優勢並不等於政治實力的優勢;而想要避免19世紀那樣的種族歧視重現, 亞洲移民又必須擁有政治影響力, 使美國政壇有亞洲人的聲音。在灣區,亞洲人還處於相當程度上的分散狀態, 除了某種血緣關係(比如華人與越南人之間的關係), 亞洲各主要族裔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 更談不上強有力的政治與選舉策略上的合作。即使在同一族裔內部, 也分為各種不同的派系, 這以華裔最為典型。這種政治上的消極與孤立狀態極大地抵消了亞洲人口增長本應積累的政治能量。比起美國某些族裔的政治影響(比如猶太人社區), 美國亞裔恐怕還將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亞洲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
灣區的亞洲人目前已經成為該地區人口發展最為迅速的少數族裔。
聖荷塞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和亨利 • J • 凱撒家庭基金會(the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在2004年底所聯合完成的灣區九個縣的亞裔成年人調查報告指出:
「更深入的調查研究使我們發現亞洲人口急劇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是灣區高科技產業的吸引力, 特別是對那些在北美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亞裔專業人士的巨大吸引力。其次是已經在矽谷定居了亞裔家庭, 也希望他們的親屬來這裡生活和工作。至於灣區的自由氣氛和對不同族裔寬容有加的好名聲則是吸引更多亞裔的第三個因素, 而在亞州移民數量增加和多元程度提高的背景下, 這一吸引力就又變得更大了」。
位於南灣庫珀蒂諾 Infinitive Loop 1號的蘋果公司總部。問過好幾位在蘋果工作或熟悉蘋果的朋友, 蘋果究竟為什麼叫蘋果, 但一直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有一次參觀面積不足70平方米的庫珀蒂諾歷史博物館, 從牆上的一張黑白照片上似乎找到了些許線索:人口至今才5萬但亞裔比例高達70%的庫珀蒂諾過去曾經是一片片的蘋果園! 在今天世界上的多數地方, 很少有人不知道那個絕妙無比的標識----一個被人咬了一口的大蘋果
「根據調查, 灣區亞裔居民中的大多數人都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地方。相比較而言, 越南裔和印度裔人口中在美國以外出生者的數量要遠遠多於在灣區有著悠久社區傳統的華裔和菲律賓裔。大多數出生在亞洲各國的灣區亞裔人士都已經宣誓成為美國公民。同時, 大多數的灣區亞裔人士也都使用兩種語言, 80%的被採訪者都宣稱自己能講流利的英文並且認為熟練地掌握英文對亞裔來說是在美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至於為什麼會背井離鄉來到美國, 居住在灣區的不同族裔基於其到達美國的時機和在新大路的經歷而各有不同的解釋。在1965年以後, 菲律賓的護士和其他專業人士為了逃避費迪南 • 馬科斯的獨裁統治同時也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經濟前景而逃離菲律賓來到美國。他們一到美國便加入到早先已經定居了的那些以做藍領工作為主的旅美菲律賓人的行列之中」。
在上個世紀最後20多年的美國, 無論官方還是媒體都稱越南難民為「船民(the boat people)」。他們的確是船民, 無家可歸併在公海上流浪的船民。他們不僅在海上顛沛流離, 而且還頻繁地遭遇海盜的襲擊。據不完全統計, 大多數難民船都遭到過海盜的騷擾, 60%以上的難民船曾被劫掠過兩次甚至更多。美國政府和民間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越南難民實行了人道主義救助, 登陸美國的越南船民在1979年一年就多達15萬人。在灣區四個最大的亞裔社區中, 華裔和越南裔之間有著某種程度上的血緣關係。1970年代初, 旅居越南的華人只佔越南總人口的7%, 但他們卻經營著越南全國80%的零售業。在越南戰後的經濟恢復時期以及1970年代末中越戰爭之後, 越南華僑遭到了慘無人道的大規模驅逐
1975年西貢的最終陷落迫使大批越南民眾背井離鄉, 在經歷重重困難之後終於踏上美國的土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那時只剩下一點點現金或隨身物品。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華裔。許多中國人是以學生簽證或者以在高科技領域的工作簽證進入的美國。印度裔中也有不少人的情況與華裔相類似, 組成了灣區亞州人中最新鮮的群體)
這些截然不同的旅美經歷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大多數被採訪者更傾向認同自己為其原籍國家的人而不是 「亞洲人或者亞裔美國人」。事實上, 區別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一半的被採訪者認為由一個亞洲族裔對另一個亞洲族裔產生的歧視是一個問題。
在這次調查過程中的一個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 是亞洲移民在很短的時間內所獲得的成功和美國社會對這種成功的廣泛認同。被採訪者中有3/4的亞裔人士認為, 在灣區,亞洲移民比美國其他地區的移民更可能獲得成功; 在非亞裔族群中, 有多達78%的人對此表示認同。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亞裔都程度相同地擁有成功感。在灣區的亞洲族群中, 最有成功感的是印度人, 認為自己在美國已經取得成功的印度人多達96%。接下來是菲律賓人, 83%; 中國人, 73%和越南人, 68%。
上述他們的這些感覺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口普查資料中同樣有所反映。儘管在舊金山市區存在著一個包括亞裔人口在內的貧困階層, 但從總體上說, 印度裔人口以人均年收入35, 385美元而佔第一位, 成為灣區亞裔中經濟上最成功的一個族群; 華裔的人均年收入名列第二; 越南人則佔第四位。以上統計還不包括亞洲移民社區中普遍存在的由地下經濟所得到的灰色收入。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的學者Dennis Arguelles特別提到, 亞州移民挑戰了自己作為典型的少數族裔的傳統概念和社會地位, 並且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能夠真正瞭解灣區亞裔中的某種兩極分化:即在有許多亞洲人受到良好教育並且處於較為優越經濟地位的同時也有另一些亞洲人仍然生活貧困」。
不過無論如何, 加利福尼亞州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出上述四大亞裔族群, 即華裔、印度裔、菲律賓裔和越南裔, 就經濟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而言已經超過了拉丁裔居民, 儘管這四大亞裔族群中還沒有任何一個族群在人均年收入上能夠超過當地的白人。
加利福尼亞大學桑塔克魯茲分校(UC Santa Cruz)所屬的正義、寬容與社區研究中心主任Manuel Pastor指出, 對於拉丁裔而言, 移民到美國並不需要橫渡大洋, 因此「有更多非熟練工種的拉丁裔人士能夠來到美國」。「同樣的道理, 假如墨西哥是中國的話, 那麼美國就可能接受類型完全不同的中國移民」。
人口增長與政治影響
儘管近年來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但經濟上的成功如何轉變為有效的政治實力, 對灣區亞裔而言卻一直是某種挑戰。族裔的分化在某些情況下已經成為一個加強政治實力的障礙:大約一半的受訪者表示, 在候選人資歷完全相同的情況下, 他們更可能投票贊成亞裔而不是其他族裔的候選人; 而另外大約一半的人則說, 如果候選人都是亞洲人, 他們將選擇與自己族裔完全相同而不是其他亞洲族裔的候選人。
矽谷的春天,攝於南灣庫珀蒂諾Stevens Creek大街。這是一位在矽谷當軟體工程師的朋友於記者截稿前幾分鐘發給萬維讀者網的照片。她說她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從來沒有時間認真地去享受灣區迷人的春色,這張照片還是女兒週六上中文課時她才得空去拍的。矽谷的生活節奏極快, 就連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大多都處於超速狀態。對不少亞裔家庭而言, 週末還另有一項雷打不動的日程, 就是給孩子們安排中文、音樂、美術、運動或其他名目繁多的輔導
而且, 灣區亞洲移民在政治上所面對的競爭對手之一是族裔分化不那麼嚴重的拉丁裔, 這一點在聖荷塞市表現得更加明顯----因為最後一次加州選區的重新劃分使該市減少了一個州議會潛在的亞裔席位。在灣區, 預計到2020年以生育率較高而著稱的拉丁裔人口將會超過亞裔人口, 而這實際上就意味著, 要想獲得較強的政治實力亞裔還得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
這次調查問卷沒有能夠在亞裔與非亞裔之間的對立關係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儘管只有13%的亞裔受訪者承認種族歧視是阻礙亞洲移民在美國取得成功的主要絆腳石; 但同時也有將近半數的人認為亞裔在工作機會方面不如白人, 略多於半數的人抱怨他們的工作成績經常遭到低估。
談到加強亞洲人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政治影響, 似乎不能不提到80-20組織。80-20組織是一個以促進亞洲僑民團結和政治影響為宗旨的種族利益集團。80-20組織的網站上有一段分別以中文、越南文、朝鮮文、廣東話和其他亞洲語言播放的音頻政治廣告, 大意是讓所有的旅美亞洲居民在7月4號國慶日懸掛美國國旗, 以消除人們對亞裔「不愛國」的負面印象
大多數亞裔受訪者表示, 亞洲移民的到來對灣區高科技產業發展、經濟繁榮、公立教育改革和房地產增值都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然而非亞裔人士則僅僅承認亞洲移民對高科技產業所作出的貢獻但同時卻否認他們促進了公立教育改革和房地產增值。
有關上述不同觀點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 在灣區, 非亞裔和大多數非美國出生的亞裔人士之間仍然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重合。55%的亞洲人說他們所有或大多數的朋友都是亞裔; 大約25%的亞洲工薪人士則表示他們周圍所有或大多數與之有工作聯繫的人都是亞裔。但是亞裔家長們卻發現他們子女的朋友們大多並不是亞洲人。這種情形揭示了第二代移民的組成比起他們的父輩來說要更加多元化。而這恰恰反映出美國大多數移民族裔典型的發展歷程:即外來移民一代一代地受到同化並使其原籍國的文化背景逐漸地變得模糊起來。
萬維(待續)
- 關鍵字搜索:
-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