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導,三國時期鄴城原是袁紹駐地,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鄴城遺址佔地20平方公里,距河北省臨漳縣城18公里。北朝時期(公元386年-581年)東魏、北齊等先後以鄴城為都城,使鄴城有了「六朝古都」之稱。
鄴城在北周時被楊堅下令焚燬,從此泯沒於田野之中,再無成為都市的機緣,但也由於這個歷史緣故,使得遺址在地表上沒有城市疊壓,因此有望再度呈現整體面貌。
有關文物單位已對銅雀臺、朱明門、皇家寺院、地下潛伏城門等遺址澈O護開發利用進行詳細規劃,在此基礎上建設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對鄴城文化進行綜合展示。
鄴城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東魏北齊時期惟一的一座佛寺方形木塔基址,大量建築構件如磚瓦、柱礎石、石刻構件以及與佛教有關的彩繪佛像、彩繪殘件等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木塔的規模和等級。
而鄴城遺址塔基中剎柱礎石、塔基磚函等是漢唐考古學的一大發現;對於探討北朝佛寺規制及這一時期佛教塔基特點、佛教考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經考古發現,鄴城有明顯的中軸線布局城市,使得區域劃分清楚,城市的統一規劃可見一斑,因而可稱其從根本上改變了漢代以來宮殿區分散的形制。這種布局方式對後來隋唐長安及明清北京等都城的建設均產生了極大影響。
- 關鍵字搜索:
- 六朝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