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種植物 可抗B肝

〔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臺北報導〕工研院從臺灣本土植物中找到抗B肝藥物,並在昨天舉行技術移轉儀式,預計今年將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臨床試驗許可。

「抗B型肝炎中草藥新藥BMEC-101」是工研院從一種臺灣植物中提煉萃取而得,根據體外試驗結果顯示,可抑制B肝病毒複製,並具有優異的抗發炎效果。

昨天技術移轉儀式由工研院生醫中心主任蘇新森,與承接該項專屬移轉的三晃公司董事長代表黃沂榮共同主持。雙方對此合作均寄予厚望,未來將共同進行後續實驗,推動產品商業化。

工研院生醫中心主任蘇新森指出,全球B型肝炎帶原者約四億人,其中五%到十%感染者會成為帶原者,光是2003年一年,全球B肝藥品總銷售額高達六億六千萬美元。臺灣地區一年死於相關疾病的人數也超過八千人。

基於臺灣生醫研發特性與國人需求,工研院近年積極從事肝病醫療相關技術研究,希望打造臺灣成為全球肝病研究重鎮,BMEC-101即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負責執行BMEC-101研發計畫的工研院生醫中心醫藥組組長李連滋表示,研究團隊從多種臺灣植物以及古代驗方著手,迄今至少已經發現七到八種可能具有治療B型肝炎潛力的成分。其中,又以BMEC-101效果最為明顯。

該中心技術組副組長張毓力指出,B肝現有治療藥物以肝安能為主;不過,該藥除了未必人人有效之外,也面臨部分患者因為長期服用,而出現抗藥性的問題。

而BMEC-101的體外試驗發現,該藥除了可抑制B型肝炎表面抗原以及e抗原的作用,並抑制病毒繁殖外,對於已經有肝安能抗藥性的病毒株依然有效。此外,還有優異的抗發炎效果。

李連滋指出,該來源植物其實在臺灣很多地方都有,不過研究發現,並非每個地方種都含有效成分,即使來自同一產地,也會因為處於不同生長期含量差別也非常大。為了避免民眾誤用,決定保密。

不過,根據過去相關藥物進行臨床試驗的前例,即使這項藥物未來真能商品化,估計至少還要五年。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